建大故事

【建大故事】 82届校友王锐英:全面阅读 全面发展

部门: 发布时间:2014-12-2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能够反映出整所学校的气质。在我校大兴校区图书馆试开馆一个月之际,我们采访了我校82届校友、现任图书馆馆长王锐英老师。王老师的办公室位于图书馆新馆的七层,从落地窗可以望见晨雾消散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跟随他的思绪回到了30多年前——
19787月,王锐英第一次踏入了北京建筑大学的校园。在此之前,他参加了两次高考,第一次成绩不甚理想,第二次才被如愿录取,并且在建设四化的社会大趋势下选择了工科,在当时的市政工程系的道路与桥梁专业学习。
   
王馆长坦言,他们那代人真正上学的时间很少,小学、中学赶上文革,学制来回改了几次,还经常停课,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冬天老师会以太冷为由让学生们回家。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才得以坐下来安心学习。 
   
19771978这两年入学的学生年龄差异非常大,王锐英所在的班级里就差了一轮,年纪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已经结婚生子了。那时学习条件也比较艰苦,学校刚刚恢复办学,师资不足,教学经验匮乏,很多教材都是油印的。但尽管如此,班里整体的学习风气还是比较浓厚的,因为在当时,上大学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格外珍惜。
可能很多人都有疑惑,王馆长曾经是一名工科生,现在怎么会担任图书馆馆长这样一个书卷气的职务呢?对此我们也提出了疑问。
文学艺术是王馆长的一大爱好。大学时期,校园内的活动不似今天丰富,当时的王锐英参加了为数不多的活动之一——绘画班。他还参加了许多社会上的艺术活动,经常看电影,也经常参观影展、画展。包括轰动一时的1979年的四月影会影展,中国美术馆在八十年代举办过的几次大型展览,无论像反映工农兵形象的宣传展览,还是像西方印象派这样的艺术展览,他几乎都看过。回想当时,王馆长认为,虽然大学时课业压力不小,但总体而言还是很自由的。在那样的情况下,王锐英同时还和班上另外两位爱读书的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就互相交流讨论,坚持了很久。王馆长鼓励同学们也像他当年一样组建学习小组,因为那样的研究式学习非常锻炼人的思维,有助于思维向更加全面的方向拓展。
王锐英馆长热爱文科,而从成长发展的角度,他也热爱自己大学的专业。因为在他看来,道路与桥梁专业除了做工程,还有许多与不同对象打交道的机会,有社会学的成分。而当下图书馆的工作中,他文学艺术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工科学习培养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逻辑性思路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谈到近年来学校的发展,王馆长认为,作为一所建筑类高校,我们学校是以发展得更好为主导思路,力争在建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讲究学科齐备。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学科不齐备是一大劣势,导致教师之间缺乏扶持、科研团队成分有限、学生生活比较单一。然而,纵观建校以来的历史,我们学校从一所只有8个专业的专科学校升为学院,又从学院更名大学,拥有34个本科专业,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的转变。这是发展的必然,历史的机遇使学校能够在适当的领域做一些扩展,这种扩展不是盲目的,而是考虑到了社会需求与自身的动力和目标的。
王锐英老师站在馆长的角度,他希望大学生们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工科生,通常不太在意人文素养的拓展,这种失衡是不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
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全面阅读。全面发展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富阅历,广泛接触各个方面的知识;二是丰富体验,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要在狭窄的生活圈子以外发展文化交流圈子。王馆长自己上大学时,同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和不同的年龄层,能够带来迥然不同的体验。而在今天,学生的经历都比较类同单一,就更需要自身的大力拓展。阅历增加了,体验增加了,生活也就更丰富了,对事情的分析和见解就会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这样更有利于一个人自身的成长。
相信王馆长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学生该如何发展,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王锐英馆长对建大学子寄语】
丰富阅历
丰富体验
全面阅读 
全面发展
 
(采访人:测绘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谢泠涛、马思宇、岳婉娣)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