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北京日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服务首都惠及民生——北京建筑大学科技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纪实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13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月10日,《北京日报》第5版刊登了我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的报道。全文如下: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服务首都惠及民生
——北京建筑大学科技创新驱动快速发展纪实

    沥青路面每
510年就要翻修一次,铣刨下来的废旧沥青混合料,能不能重新利用呢?而今,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建筑大学季节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出的温拌再生沥青技术,让废料不仅“重回青春”,而且不对材料造成二次破坏。这项技术已开始在在新建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得到应用。
天然气的高效利用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涉及多个学科。北京建筑大学王随林教授主持研发的防腐高效烟气冷凝热能回收装置与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技术,每年可为北京节约天然气4.97 亿m3CO2排放每年减少 93.5130 万吨。
再生水工业使用,是一项节约水资源的重大举措,如何确保使用安全呢?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城市节水”团队研发的再生水腐蚀、结垢、微生物粘泥等控制技术,着力解决北京市再生水工业循环利用安全问题。
……
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与建筑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围绕建筑业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领域,联合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形成产学研合力,服务首都惠及民生,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循环利用保护环境

让废旧材料“重回青春” 
北京建筑大学季节教授团队研究的温拌再生沥青技术,不仅实现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重回青春”循环利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对环境和材料的二次破坏。这种“重回青春”的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不仅可以重新铺筑在路面上,而且还具备比新沥青混合料更好的抗高温性能。同时,这项技术可以降低生产和施工温度,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环境。近年来,这项技术在北京、河北、山东等10余项道路工程中成功应用。因此,季节教授团队的“高效节能的沥青材料开发及成套应用技术”获得了2012年华夏科技进步一等奖。
季节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还进行了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开发了具有再生与改性双重功效的复合再生剂,实现了沥青面层3次以上再生的突破。近年来,这一成果被10余家单位成功应用于北京、广东、陕西等10余项道路工程中。“公路废旧沥青混合料循环再生成套技术”获得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季节教授也因此荣获2012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13年第七届“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等荣誉称号。
现在,季节教授正带领她的团队研究将温拌再生技术应用到排水路面。这一最新技术还可以有效降低机动车的噪音,比正常的路面噪音降低34分贝,增加行驶的舒适度,而且其良好的渗水性能,用在城市道路上也可一定程度缓解城市内涝。

“吃干、榨净、友好排放”
可为北京节约天然气
 天然气使用中的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中协同高效热回收与防腐,一直是国际性难题,涉及多学科问题。十多年来,北京建筑大学王随林教授项目组采取多学科协同创新,热科学与腐蚀防护及材料科学团队相结合,共同进行强化传热技术、防腐技术、流动减阻降噪技术、系统优化与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依托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从基础与机理研究着手,突破技术瓶颈,解决了这一国际性难题,研发出国际领先水平的防腐型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系列产品与大型装备及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系统优化技术。
2006年以来,项目成果已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山西、成都等省市(区)供热锅炉、热电厂、石油、食品工业等领域应用,国检局检测和跟踪实测表明:使用该项成果后,排烟温度可以降到27~50℃以下,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燃气有效利用低热值效率达到12%以上,同时由于热回收装置提高了锅炉进水温度,提高了锅炉燃烧效率,进而使得锅炉系统总节能率达25%。另外,该技术还有效吸收了烟气中污染气体,脱硫效率达90%以上,实现友好型排放。
该项目将天然气“吃干、榨净、友好排放”,按照首都 2010 年用气量 70 亿 m3计,每年可为北京节约天然气4.97 亿 m3CO2排放每年减少 93.5130 万吨。
这一项目荣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中国发明专利奖,中国防腐蚀行业发明专利金奖。项目研发成果成为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批高能耗特种设备节能技术与产品。

致力“节水减排”
为节水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城市节水”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节水规划、标准及政策研究,以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理论与技术研发。
2009年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与天津大学、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校、企业协同创新。近五年来,他们紧密围绕城市节水,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成果,为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团队提出了全国城市节水标准体系的结构框架,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研究成果已被有关部委采纳,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依据。北京市《城镇节水评价规范》系列地方标准的编制,对于全国各城市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节水工作的促进,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首次开发的城市节水决策支持系统,与国际接轨,用于节水潜力分析,指导各类节水工作;研发的一整套用水器具的节水评价方法,解决了器具节水评价问题;研发的再生水工业使用的腐蚀、结垢、微生物粘泥等控制技术,着力解决了北京市再生水工业循环利用安全问题,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2012年学校成立了“水回用与节水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从事城市节水研究的团队中,人数最多、研究面最广的团队之一,并成为城市节水主管部门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节水规划、管理,制定节水政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链接:
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北京建筑大学是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学校在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引导教师组成团队,面向国家和北京市的重大需求开展集团科技攻关,搭建广阔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用科技创新驱动快速发展。
近五年,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共8项,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54项;科技服务经费连续7年过亿,2012年已突破2.5亿元。学校现已建有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几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领域。
学校集聚各学科研究成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建筑设计、古建保护、工程监理、工程测绘等多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产学研平台,先后承担和参与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长城保护规划等重大规划、设计项目50多项,据国家文物局2011年统计,学校承担的建筑遗产保护规划项目位居全国第一;监理了国家体育馆、北京国际中心、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央视新台址主楼以及北京多条地铁建设,获得鲁班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度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北京援疆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众多奖项。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