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建大·青椒】城乡更新实景,是他挥洒专业理想的最佳舞台!

部门: 供稿:建筑学院 审核:秦立富 曲杰 发布时间:2024-03-1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城乡更新实景,是他挥洒专业理想的最佳舞台!

忙碌可靠

是他在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形象

城市设计

是他解决复杂问题的“强大武器”

知行合一

是他教学、研究、实践的目标追求

城乡更新实景

是他挥洒专业理想的最佳舞台

他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青年教师甘振坤

个人名片

甘振坤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讲师

宾夕法尼亚大学城市研究所青年学者

主要从事城市设计、城乡有机更新、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社区营造等领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项。完成各类型工程实践近30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街道设计导则、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原动批地区)城市设计、北京天桥北部平房区小微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童趣小屋与森林教室建筑设计等。荣获奖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2项,文化部中国设计大展入围奖1项,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5项,北京市青年建筑创意设计大赛铜奖1项。

投身首都城市更新设计实践

从读博到留校任教,甘振坤长期投身于北京城市更新的设计实践工作,积累丰富实战经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塑造了他的直面真实更新场景的教学与研究价值观。

2018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依托“动批”疏解后的空间资源,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在导师张大玉教授带领下,甘振坤作为技术统筹人,全程参与“金科新区”的城市更新工作,与团队师生共同完成了约30万平方米楼宇、4万余平方米公共空间更新的城市设计方案,为“动批”向“金科新区”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引,促进了区域高质量转型发展。

金科新区(原动批地区)

原貌-城市设计方案-更新实施成效

2022年起,甘振坤与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二院院长张鹏远共同担任西城区天桥街道领衔责任规划师,他们组建了一支由学校及校设计院:“80后”“90后”青年学者、设计师构成的多学科交叉团队,秉持“在更新中参与更新”理念,“全天+在地+四季”深度参与街区更新、社区营造、文化传承工作。

甘振坤参与居民协商议事会、胡同微更新施工交底

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责师团队进驻天桥历史文化街区鹞儿胡同11号,并将院落提升成为“天桥We空间”,设置胡同会客厅、街区影像馆、责师工作站三个主体功能空间。入驻以来,甘振坤与伙伴们组织近10场社区营造活动,融合邻里关系,促进公众参与;连续两年加入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与“四名汇智”计划活动,在地传播特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价值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转化。“天桥We空间”于2023年6月挂牌西城区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陆续接待了900余名西城区基层支部党员打卡,成为引导大家实地感受胡同焕新、体验古都文化魅力的特色名片。

天桥We空间院落环境

甘振坤参加中轴线主题社区营造活动

甘振坤与责师团队还深入参与天桥的城市更新实践,完成了20处小微公共空间节点的更新设计与41个点位的文化设施提升设计。构建“策划-设计-实施-运营”全过程模式,通过居民议事协商会,协同公众参与更新项目实施;引入社会运营资源,推动小微公共空间可持续运营。2023年11月,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运营的天桥We空间、天桥街道青少年垃圾分类科普教室,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北京儿童友好空间。

甘振坤参加垃圾分类科普活动

在居民协商议事会上汇报胡同微更新方案

推动面向真实场景的设计教学

多年的设计实践让甘振坤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基于真实挑战的设计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的办学定位。

2023年,在建筑系与天桥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甘振坤与建筑学四年级城市设计实验班教学团队(欧阳文、钱睿、甘振坤)、建筑学二年级创新实验班教学团队(王韬、程艳春、孙艳晨)密切配合,选取香厂新市区北片区、虎坊路幼儿园等园区分别作为两个年级课题场地,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维度,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分析,围绕公共空间、儿童友好、社区融合、产业发展等核心议题开展设计教学探索。

甘振坤参与虎坊路幼儿园AI绘制“我心中的幼儿园”活动

天桥We空间举办期末评图

同时,在“天桥We空间”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活动 “教学作为方法:北京天桥地区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展览,向在地居民与公众完整地呈现高校建筑学教育直面更新时代现实挑战,做出的多元思考与设计解答。

“教学作为方法”

北京天桥地区城市更新设计研究” 展览

与此同时,甘振坤还参与了“北京建筑大学-育才学校”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协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与天桥留学路社区党委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发挥设计专业师生才能,打造“留宣南文化,学时代精神”基层党建品牌;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教育资源优势,组织300人次的“天桥街道机关事业社区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丰富基层干部城乡规划领域专业知识,推动“校-地”全方位融合共建,实现从师生走进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到基层干部来到高校研修前沿知识的双向循环。

甘振坤参加天桥街道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基层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

探索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共同体,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则是甘振坤研究实践关注的另一方面。2017年,为更好地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河北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研究》,甘振坤与妻子龙林格格历时两年完成了近200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对河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历史演进、整体布局、空间结构、民居营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参与了黄粟山村等多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甘振坤与妻子龙林格格在河北太行山区调研传统村落

2020年博士毕业后,甘振坤与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组建了跨学科联合团队,通过政产学研用的方式,致力于密云水库上游区冯家峪镇的乡村振兴探索。甘振坤提出“中国长城+中华蜜蜂”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构建“一带一环三区”镇域发展格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现已完成冯家峪镇“悬蜂谷”中华蜂科普与体验基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口外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密云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白马关重点组团实施方案等多个计划项目,并有序进入实施阶段。

甘振坤、张鹏远设计的西口外村文化中心

西白莲峪村医养结合中心

2023年,甘振坤以“金叵罗11队”队员与北京建筑大学教师的双重身份,策划并促成了“2023营造大集”在密云区金叵罗村落地。作为中国建筑学会“科普专项支持项目”和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分会场活动,大集召集在京7所院校组成8支参赛队伍,围绕“内与外”主题,历经一个半月的紧张设计、5天的在地建造,在金叵罗农场的田间地头完成6件设计作品搭建,引发了公众与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在国庆期间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客流,实现了甘振坤“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实验理想。

甘振坤向参赛师生介绍活动情况

营造大集展览开幕式合影

致力城市设计国际前沿交流

2019年,甘振坤获得公派博士联合培养机会,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与实践家Jonathan Barnett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城市设计前沿理论。此后,甘振坤努力发挥桥梁作用,致力于北京建筑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城市设计领域的合作交流,陆续邀请Jonathan Barnett教授、Eugénie Birch教授、Zhongjie Lin教授参加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与城市设计本科教学指导。

Jonathan Barnett教授、曹俊、甘振坤在PennIUR

在他的推动下,2021年,北京建筑大学、腾讯SMAD、宾夕法尼亚大学、AECOM公司共同举办“边界·融合:自动驾驶技术驱动下的北京金科新区核心区城市更新设计国际联合工作营”,取得了颇具前瞻性的设计研究成果。作为工作营的延续,2023年,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联合主办的“科技颠覆X城市更新”圆桌论坛在北京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成功举办,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千余名观众线上线下同步收看。甘振坤与东南大学曹俊老师翻译的Jonathan Barnett教授最新著作《Implementing Urban Design》也将于2024年问世。

“边界·融合:自动驾驶技术驱动下的

北京金科新区核心区城市更新设计国际联合工作营”

“科技颠覆X城市更新”圆桌论坛

从教感言

城市设计,重视运用多元方法解决复杂问题,是存量时代应对城市更新挑战的最佳工具。

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是设计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

城市设计的实践者、教育者与研究者,求索,永远在路上。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