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暑期社会实践】“重走长征路 感悟生态美”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甘肃省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实践学习

部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稿:齐欣宇,孙家骥 摄影:赵泽淼 审核:孙强 发布时间:2023-08-03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光辉历史,带领学生追寻红色足迹,回忆峥嵘岁月,7月26日,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重走长征路 感悟生态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齐欣宇的带领下来到甘肃省会宁县,前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实践学习。

“三军会师为了天下宁,从此会宁出了个名,红呀红会宁……”甘肃会宁,是一片被深深打上红色烙印的黄土地,是一块充满着朝气希望的热土。作为长征的胜利汇合点,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会宁这个名字凝聚着革命的火焰,承载着无数英勇战士的牺牲与奉献,也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历经千难万险后完成了一场彪炳人类历史的军事奇迹。

赓续红色血脉

进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由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

讲解员介绍道,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因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于1986年建造了这个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代表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11个省。塔内台阶共126台,最下的一台代表地,最上的一台代表天,象征红军创造的革命伟业顶天立地,地久天长,其余124个台阶,暗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大会师之意。

这座城楼是会宁会师的标志性建筑——会师楼。团队成员们登上这古老而神圣的会师楼,眺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遥想1936年10月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的情景,那是欢呼声和口号声响彻云霄、欢笑和泪水交融的时刻;那是几千年来这片黄土地上从未有过的激动时刻。

这座雕塑名为: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由顶端的五角星、三只直立的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和底部一条鲜艳的红飘带组合而成,形象直观地表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主题。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宛如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信念的象征。

缅怀革命先烈

团队成员在纪念塔前默哀,向烈士敬献花篮,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合唱国际歌、重温入党誓词。

倾听红色故事

在讲解员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这是一座生动记录中国红军长征过程的纪念馆,也是记录中国革命的重大时刻的纪念馆。它的主体是两层的展厅,共分为三个单元,各单元按红一、二、四方面军不同长征路线,均以丰富的图片、实物、仿真的故事场景为主体,辅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完整地反映了红军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会宁会师的壮阔场景。

馆内陈列物品让我们体会当时条件是多么艰苦。正如这首民谣所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我们看到了四渡赤水的壮举,夺取泸定桥的艰辛,翻越雪山的困苦,更看到了红军战士更看到了红军战士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它由此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0d48080f6ba5485cb2c6588d450347bc.png

传承红色精神

“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的一面旗帜,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民族危亡,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继承爱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辑:高蕾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