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在奥本的阳光下 ——2015美国奥本大学冬季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系列报道之奥本随笔

部门: 发布时间:2015-03-2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在北京的雾霾中呆久了,趁着寒假的空闲搭上了奥本冬令营的顺风车,感受了一下美国的阳光明媚,也感受了美国人如阳光般明朗的性格和不同的文化。在美国的头几天,我曾一度猜测天气对人的性格是不是真的有影响,是不是伦敦阴阴的天气培养了英国绅士,而明朗的天气则给了美国人热情独立的性格。

经过将近十五个小时的飞行时间之后我们的飞机降落在休斯顿的机场,一到休斯顿当地气温有十四摄氏度,习惯了北京气温并且还穿着厚厚大衣的我觉得热得让我有点烦躁。不过庆幸的是在排队入海关的时候整个大厅都很安静,渐渐的抚平了我的小情绪,虽然也能听到旁边飘来的英文,不过音量显然控制得很好。同学还都笑着默默吐槽了一下如果是在国内这么多人的大厅得有多吵。为我办理入关手续的是一个黑人大叔,还没接过我的护照就开始露着白白的牙齿冲我笑。我简直有些受宠若惊了!

 

我在美国的第一次点餐经历发生在休斯顿的机场。说真的实在不是很愉快,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很悲伤的发现我这多少年来学的英语在应对点餐上真是毫无用武之地。当你发现一堆五颜六色的酱,各种肉片摆在你面前,完全傻了眼啊。但是无论是点餐的店员还是排在我后面等着点餐的人,都没有对我的行为没有任何的不耐烦,店员甚至笑着让我慢慢说。从这方面来说,美国是一个很宽容的国度。

 

不过在一些方面美国人较真起来也是很“可怕”的。有时候,美国人的较真劲是可以从课堂上感受到的,记得有一次课程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topic,关于“你理想的职业”全班同学轮流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人一分钟。可能在中国三分钟的话题你讲两分半多点是没问题的,一分钟的话题你讲五十几秒也是可以的。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坐在旁边拿起手机打开秒表开始为同学计时并严格要求必须说满一分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经被他们的认真给打败了。说起美国的课堂,我们这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奥本大学上课,虽然每天英语学习的课程听上去很boring~,不过其实课程内容充满了趣味性。也许对于美国人来说,英语就只是个工具,让他们给你讲单词讲语法讲英语题对他们来说是件挺崩溃的事情,所以英语课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为了练习听力看个简单的小短片,看个演讲,看个美国的综艺节目,因为要练习口语而被布置的辩论赛等等,当同学们唇枪舌战一个个面红耳赤,最后中文脱口而出把任课老师都逗乐了。

 

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作业也是与在中国平时英语课作业大有不同,让我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一个考察街区和改造街区的作业。我们所在的奥本这座小镇真的是非常小,有店铺的街就可以算是它的“商业街”了,就算这样定义,整个镇子也只有三四条短短的商业街而已,每条街都是可以步行就走完的。我们的作业就是走一条我们旅馆附近的街道,对它进行规划,指出它的优点和不足,人文的,环境的都是可以观察的方面,然后每个小组做出三到五页的报告。这样的作业让我们感觉很有新意。

 

在奥本学习生活却又没有自己的汽车,那真有种寸步难行的感觉。阿拉巴马州本地人更愿意把家安在远离繁华街区或依山傍水树林环绕的郊区。一条公路穿过一片森林,然后离公路不远便能看见嵌在树丛边缘的房子。若是晚上看起来,真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不止一次想问,难道他们这样住真的不害怕吗?!奥本城的公共交通其实就是奥本大学的免费校车,出租车是极为罕见的,全城只有两辆,据说可以电话叫车。没有了便捷的公共交通和汽车,去周围稍大些的超市或者购物区不太可行,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北京出门总会有地铁和公交的日子。

 

在奥本这样的小城生活确实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它不会堵车,蓝天白云空气好的让人觉得奢侈,马路旁总会看到穿着运动服跑步锻炼的人,过马路时汽车主动会给行人主动让路,街道上极少听到汽车鸣笛的声音,每个人都彬彬有礼而遵循规则,还有周末酒吧放松的夜生活……

 

印象中特别清晰的一个文化差异就是对“牵手”的认知了,这可不是非诚勿扰的片场,我所指的是比如两个女生一起挎着胳膊牵手走在街上,这在中国实在是常见而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在奥本,我和室友也是天天牵手在校园和街道上。不过很快在主题为奥本校园文化的EEU的选修课上,我惊讶的得知原来我们闺蜜间的牵手行为在美国会被认为是同性恋,真让人崩溃……

近一个月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想全面了解美国教育、美国文化和文明,在课堂上去学习或者通过多媒体的了解甚至道听途说并不是上策,最好的方法还是要置身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自己去亲身感受和经历。

图文:水133班 姜陶 国际教育学院 黄兴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