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通识大讲堂第三十二讲暨人文讲堂第三十六期开讲

部门:人文学院 供稿:林青、张溢塬 摄影:张溢塬 审核:秦红岭 发布时间:2024-04-1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4月14日,由文发院/人文学院主办的通识大讲堂第三十二讲暨人文讲堂第三十六期开讲,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原副所长吴文涛研究员作了《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主题讲座。文发院/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教授主持讲座。

吴老师基于北京古今水利变迁的视角,从“曾经的水乡”——滋养北京城的水环境基础、永定河的远去与大运河的兴盛——北京城血脉的变迁、水脉即文脉——城市中心布局围绕水系拓展和延伸、越演愈烈的水灾与积重难返的水荒——水与城市的辩证关系四个方面,系统讲解了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回答了永定河为什么是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名称的历史变迁有什么寓意?元大都城市水系的“点睛之作”是什么?大运河为什么是北京的输血管道?清代为什么会在三山五园区域形成政治副中心和文化副中心等诸多有关北京城市水文化的重要问题。她指出,文脉随水脉而兴,水脉为都城塑造,北京城市水环境变迁的问题已经脱离了自然界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它对于北京城的进程更具有文化上的意义,要正确把握城市与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重视水的生态功能,理解古都文化,为建设水城共融、天人合一的宜居都市而努力。

秦红岭在总结中指出,正如吴文涛老师所说,北京从华北大平原上一个聚落发展到如今规模的国际化大都市,与其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所提供的水环境密不可分,北京的水脉经历了引水灌溉、依水筑城、集水造园、凿渠济漕、筑堤防洪、跨域开源等一系列改造,体现了水脉与城市文脉的互动。我们只有了解和认识北京的水脉,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北京“一城三带”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老城中轴线、“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三山五园”对北京文脉保护的重要意义。她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水与人、水与城的关系,思考水的生态利用的历史经验和未来启迪。

吴老师还就南水北调、永定河与支流及闸口的关系、为何北京是“漂来的城池”问题等与线上和线下的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编辑:陈欣欣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