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北建大举办第四期明湖论坛 聚焦城市与建筑碳中和

部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稿:安晶晶 李惠民 摄影:陈启超、张嘉铭、陈欣欣等 审核:魏楚元、李海燕 发布时间:2021-05-13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5月12日,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主办、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承办的第四期明湖论坛在大兴校区建本报告厅举行。本期明湖论坛以城市与建筑碳中和为主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周守为院士,欧洲科学院赵旭东院士,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巨星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跃辉研究员以及我校郝晓地教授、王随林教授、张明顺教授受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姜泽廷、副校长李俊奇,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论坛。



姜泽廷出席论坛并讲话。他讲到,学校举办明湖论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促进学科交叉创新为抓手,研讨关键性的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次论坛聚焦城市与建筑碳中和主题,并借此机会成立碳中和联合创新中心,和学校的未来发展、整体布局密切相关。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将从高水平师资团队、数字化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发展转型,成立碳中和联合创新中心将会对学校新阶段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将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副中心和发展未来建筑技术两个突破点,发挥学校创新源头的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作为创新龙头的优势,联合起来实现产能的提升、建筑绿色低碳发展,让北京建筑大学在教书育人、科研发展及产业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李俊奇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碳中和领域的积累和成绩,如2012年获批成立“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王随林教授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郝晓地教授团队关于污水处理厂碳中和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他指出,聚焦碳达峰和碳中和领域,学校于2020年发布了“面向未来城市的科技创新研究计划(2020-2035)”,提出五大领域三十余个研究方向。他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面向“双碳”目标,推动相关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为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周守为院士作题为“关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形式,并且从节能增效和新工艺、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氢能的发展,碳汇、碳捕捉和碳交易等八个方面阐释了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并对未来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变化及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强调了国家能源保障及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实现“双碳”目标并不是石化能源的终止,而是石化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非石化能源的结构优化并长期共存的过程。他希望通过过多元发展,多能互补,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赵旭东院士通过视频方式作了题为“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innovative solar driven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的报告,从建筑冷热用能需求出发,提出了以太阳能为主的供能技术方案,详细介绍了太阳能驱动的热泵供热系统和利用大气浅能和自然光能来驱动的近零碳全新空调系统。



巨星教授作了题为“储热/光伏热与建筑碳中和”的报告,介绍了储热技术发展方向,阐明了光伏热综合能量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及对建筑碳中和的重要意义。



郝晓地教授作了题为“蓝色经济与碳中和及资源回收”的报告,基于在“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方面的研究,提出并论述了污水“热”利用的构想及意义。



李跃辉研究员作了题为“化学减排技术与全链条CO2利用初探”的报告,利用化学方法进行CO2转化、捕集及利用的相关探索研究。



李政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报告,从气候变化倒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要求,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对全球气化变化影响的重要意义。



王随林教授作了题为“供需协同节能降碳与碳中和”的报告,从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两侧协同角度阐明了实现双碳目标未来我国能源供给的技术路径。



明湖论坛由我校环能学院院长李海燕教授主持。

专题报告后,7名报告专家同与会师生就“碳中和”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本次明湖论坛的召开是学校深入贯彻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我校相关领域研究影响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大兴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诸城市委市政府、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天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泛华集团的代表。



编辑:章瑾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