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献身教育60年——写在“北京建筑大学”办学115周年之际

部门:机关党委 供稿:李岱森 审核:冯宏岳、高蕾 发布时间:2022-11-13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从北京建筑大学的前身——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校算起,到今年我校已有115年的办学历史。今年,我也正好从教60年了,翻检旧相册、记事本,不禁勾起许多往事的回忆。

93ef8455ae3f443eb37208225cf9213f.png

李岱森给学生上课

1962年2月,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即后来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在的北京建筑大学),同到学校的还有我的同学趙玺印及清华大学老师王民生、张有顺。我和趙玺印被分配到市政工程科供暖通风专业,科主任是退伍军人张冶华,后来是刘效廉。供暖通风教研室主任是关明廉(从设备安装公司调来),教采暖的老师是王贵江老师(从北京建筑设计院调来),教“室内给排水”的老师是从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毕业的王仑永老师,教“传热学”的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刘士英老师。

24c0dc907d9749c5a86ef7f9e1f68594.png

2001年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暨暖一级毕业40周年。左五为李岱森,左六为他的老师王兆霖教授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我深深感谢国家把我培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从我走上教师岗位起,我就立下了志愿,一定要把教学搞好,立德树人,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对得起学生的期盼。

1962年的建工学校还属中专,使用的也是中专水平的教材。而我认为,学生均有一定水平、求知欲望也强,教材选用就要“取法乎上”,为学生留出提升的空间。所以在我负责学校第一届暖通专业“供热工程”的课程时,即采用清华大学使用的高校教材(西安冶金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合编的《供热学》)作为中专班的教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并且帶他们到北京热力公司及工地进行劳动实践与参观,请我大学的同学担任他们的实践老师,在工地,在热力点现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会实际操作、技术管理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还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和部门,多方了解第一线的需求,努力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以致用。可以说,正是从那时开始,我走上了开创我校暖通专业的道路。

印象里,1966到1976十年间,“供热供煤气”专业招收有供01班(1972-1975)、供02班(1973-1976)、供03班(1973-1976)、供04班(1974-1977)、供05班(1975-1978),“采暖通风”专业有暖73-1班(1973-1976)、暖74-2班(1974-1977)、暖75-3班(1975-1978)等中专班。1976年之后,我校开始接收恢复高考后的历届大学生,有暖77-1班、暖79-1班、暖80-1班、夜暖80-1班及暖81—暖91班等。那时,我教供暖、锅炉、通风、施工组织设计、空调等,经常是一个学期里多门课程同时开课。有段时间老师不够用,于是哪个科目缺少老师,我就顶班上课,被视为全能候补教师。虽然忙,却毫无怨言。

34d51dd77a074dd2824527eacaeda31d.jpg

1962年李岱森(前排左二)与供热通风专业1959级供02班学生

1977年,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之前的1976年,我开始兼任行政职务。先是任暖通教研室主任至1985年,继任城建系副主任至1987年,再任城建系主任至1997年。不论做副主任还是主任,始终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抓紧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使城建系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都上了一个档次,受到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好评。仅1993年,就有“市政工程”与“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两个硕士点获得批准。所有这些,都使工作更加繁忙了。但我始终认为,我首先是一名专职教师,搞好教学是我的本分,也是首要任务。除了努力做好兼任的行政工作外,我仍然承担暖通专业的许多教学工作,先后教授了“空气调节”,“工业通风”,“建筑设备”等课程;1994年、1995年、1997年给研93、研94、研96开了三屆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通风新技术”和“空调新技术”;指导历届的毕业设计与相应的课程设计。历年教学工作量甚至超出了一些不兼行政工作的教师。

21aa3cebed99472598d12e1c30d3b49a.jpg

1999年李岱森(前排左三)、清华彦启森教授(前排左五)、朱颖心教授(前排左一)出席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改革课题组会议

与此同时,我的社会兼职也增多起来,比如,被推选为北京市土木工程学会设备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供热通风空调及燃气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二屆)、建设部“95”重点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空调蓄冷技术研究中心理事等。1987年,主持我院暖通专业试评估,取得了“四年信得过”的优良成绩,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代表我院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暖通专业评估专家组。参加了暖通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七院校试点及最后全国各有关院校的评估。显然,这也占用了我的很多时间,牵扯了很大的精力。但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界同行对我的认可,乃是对我校专业水平的认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是代表北建大去参加这些专业委员会工作的,互通科研信息,交流教学经验,有助于扩大我校在兄弟院校、相关专业领域的影响。因此,我是积极参与其中工作的。

71419b0545364216a401927e9706c643.jpg

1978年全国暖通第一次教学大纲会议,在哈尔滨工大,左2为刘锦梁,右1为李岱森

在我看来,中专时期的建工学校,着重于教学,升格为建工学院、建筑大学后,教学依然是第一位的,高校教师也应搞科研写论文,但对于普通大学的专业老师来说,搞科研写论文也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科研,提高专业水准,最终还应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进而使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跟得上中外科技发展的进程。评价一个学校,评定一名教师,也应着重看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不应单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

754b4bae90164aecb8ffd386d96c3262.jpg

李岱森和他指导的研究生郝学军、杨晖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始终把精力侧重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不过,也没有放松科研。自然,无论是出书、写论文、还是做项目,都是紧扣科技发展的脉搏、紧密围绕教学实践的需要进行的。比如:主编《简明供热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出版,本人执笔其中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二、十四、十五、十六章,约占全书100万字的75%)。该书将室内供暖、室外供暖管网及热力点编在一起,除简明扼要、使用方便、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外,与一般手册相比,还有较多的理论阐述,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国内外在供热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又如:组织94级研究生完成的课题《Windows环境下空调负荷计算中的对象技术应用》。该课题是空调CAD系统的一部分,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新成果,开发空调工程技术应用软件,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获得论文评审委员的好评。该科研成果用于暖通专业94、95、96的本科生教学及研96的研究生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再如:1996年至1998年间,主持完成的建设部课题“面向21世纪暖通空调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也是服务于教学的,为我国暖通空调专业调整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了总体框架。

e7ae3b07c73547d5afc7f431a17b0eb4.jpg

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前排左五为李岱森

回顾我的从教60年,都是与北建大、特别是北建大的暖通专业的创建、发展密不可分的。在我亲身经历的这60年里,我校暖通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活跃在高校、设计院、建筑公司等许多单位,成为骨干、中坚、领导,为首都的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看到他们取得的成绩,我为北建大骄傲。而我,作为北建大的一名老教师,也为有这样优秀的学生倍感欣慰。

编辑:唐道莹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