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我校建筑学院教师在英国出版学术著作

部门:建筑学院 供稿:建筑学院 审核:建筑学院 发布时间:2018-08-1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近日,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青年教师丁光辉博士与香港城市大学薛求理教授共同撰写的英文学术专著A History of Design Institutes in China: From Mao to Market(中国设计院的历史)由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英国Routledge(罗特里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公开发行。本书的合作研究受到香港研究基金和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联合资助,项目开始于2014年,历经近5年的调研、研讨、撰写、三位国际匿名专家的严格评审及修改,在国际学术界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国有建筑设计院的发展、演变、改革与探索实践。该书的出版受到世界著名建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的推荐。他写道:

  本书阐述了中国国有建筑设计院从1950 年到2015 年的发展历史,填补了我们之前对当代中国建筑认知的巨大空白。薛求理和丁光辉的研究涵盖了规模非凡的国有设计院,范围广泛而惊人。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有建筑设计院在近些年来逐渐超越了自身最初的官僚主义特征,组建了一批由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主持的半独立设计工作室,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崔愷和李兴钢工作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何镜堂工作室,后者负责设计了2008 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作者还展示了这些设计院的实力如何成为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方。

  另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建筑学院副院长穆雷·弗雷泽(Murray Fraser)教授评价到:

  过去十年,关于中国现代建筑的研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尽管如此,人们很难从外部看到国营设计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现在,在薛求理和丁光辉所做的这个全面而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20 世纪50 年代的创作实践,在“开放”政策之后的自由化改革,以及今天设计院所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局面。比如,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各大型商业设计院下属的以创作为中心、追求‘精品’实践的繁荣。

  全书以时间为顺序,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共9万字,分为9个章节:分别为引言、国有设计院的产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50-1965、回到正常轨道:1972-1995、21世纪的改革和转型、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与介入、高校设计院的产学研实践、设计院的援外工程、以及结论。

  在中国建筑创作逐渐繁荣、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该书通过审视国有设计院的实践,试图重新评估它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本书是丁光辉老师在Routledge出版的第二本英文著作。2016年,他的学术专著Constructing a Place of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 China同样由该出版社出版,讨论了建筑学术期刊对繁荣建筑创作的贡献。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