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三条文化带’保护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部门:文发院/人文学院 供稿:陈荟洁、周坤朋 摄影:吴金金 审核:孙冬梅、秦红岭 发布时间:2023-09-1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9月16日,由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三条文化带’保护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近百余名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师生线上线下参会。

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冬梅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开幕式首先进行了文化发展研究院年度系列丛书《城脊: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研究》新书发布会。秦红岭院长介绍了新书编撰的目的、内容和未来规划,并对参与编撰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她指出,新书旨在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并揭示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学者和公众关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挖掘中轴线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住建部科技司原司长李先逵作为作者代表发言。《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室章小可主任和秦红岭院长共同发布新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主编叶桉教授代表协办方致辞。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红兵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北京建筑大学是北京市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和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始终坚持“建筑味十足,北京味十足”的办学特色。文化发展研究院以北京建筑大学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整合全校相关科研机构及文化优质资源,聚焦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开展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北京建筑文化、北建大精神与文化形象展示等方面研究,致力于成为北京建筑和城市文化领域的智库型研究平台。本次“三条文化带保护与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学术研讨会是学校和文化发展研究院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具体举措。

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教授主持专家主题报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王岗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宋慰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李卫伟研究员、北京建筑大学荣玥芳教授、贺鼎副教授七位专家做了精彩发言。

李国平教授以《科技赋能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题,从北京具有科技赋能文化发展的强大基础,科技赋能北京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科技赋能北京文化发展的空间形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科技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科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需要警惕文化发展中过度技术崇拜而忽视内容的现象。另外,还需要多方协同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尤其是政府、企业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王岗研究员以《关于“三条文化带”的几点思考》为题,阐述了“三条文化带”的缘起、发展和内涵以及“三条文化带”保护的重点。他特别强调“一城三带”,提出要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建设上下更大的功夫。他指出,如果要想把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一定要和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只有群众有了利益,才会有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物保护工作才能够真正做好。

张宝秀教授以《北京三条文化带的整体保护与发展》为题,阐述了“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和首都文化的定义和价值内涵,介绍了三条文化带的发展沿革、功能地位、文化价值;重点阐述了三条文化带的整体保护路径,提出依托三条文化带建设环首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构想。她提出整体系统保护“三条文化带”及环首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构建路径,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宋慰祖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将三个文化带建设成全国“文物游径”示范工程》。他首先提出,在北京打造长城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要突出一个“特”字(如特点、特色等),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则要突出一个“史”字(如人类史、建城史、建都史、革命史等)。以“曹雪芹在京遗迹标识工程”研究与实践为启示和借鉴,他提出应将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级文物主题游径示范工程。

李卫伟研究员以《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三部曲》为题,从势在必行——未来呼啸而来,第一步——知己(文化遗产的现状和痛点)知彼(打开数字技术的百宝箱),第二步——制作适合的内容是数字时代的真金白银,第三步——打造产业链和融入元宇宙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认为,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结合势在必行,有助于弥补无言的文物痛点。

荣玥芳教授以《基于锚固理念对长城文化带沿线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研究——以令公村为例》为题,从乡村振兴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要求展开,指出长城文化带内分布大量传统村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各具特点。她以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令公村为个案研究,通过扎实的调研,运用锚固—层积理论,探讨乡村锚固点和相互作用的层积化空间,针对现状问题从山水、林田、遗址、街廊、建筑五个方面提出保护更新的空间方案,为长城文化带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贺鼎副教授以《数据驱动的北京明长城聚落遗产体系保护与传承研究》为题,从北京明长城军防聚落体系主要特征,北京长城军防聚落空间特征,明长城古北路军防空间特征及布局机制,北京长城军防聚落体系的当代传承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从纵深性和综合性两个方面阐释了北京明长城军防聚落体系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他提出要进行长城景观特征识别研究、长城文化带发展潜力适宜性评价、长城遗产廊道智能规划与决策等研究,对推动北京明长城军防聚落体系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希磊教授主持交流发言环节,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侯秀丽老师、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锐英教授、人文学院李姝博士进行了交流发言。

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凝练了北京层层积累、带状相联的文化遗产,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带来了诸多新的观点、思路,将进一步深化“三条文化带”建设的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