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女弟子眼中的梁思成

来源:《市场建设报》2002-11-29  发布时间:2003-07-07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以建筑为终生事业的王其明是幸运的,因为她曾两次师从梁思成先生,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梁先生在全国公开招考的唯一一名研究生;王其明也是不幸的,因为追随梁先生,这位"建筑理论及历史"副博士研究生被下放做过粉刷工。 从王其明忆起梁先生时那充满激情的语调中不难感受到,一生坎坷的经历并没有改变这位七旬老人对建筑的热爱,对梁先生的钦敬。王其明说:"梁先生学问的精深、气度的儒雅,对我和同学们的谆谆教诲、殷切期许,我铭刻于心、永远难忘。"

  (一)教诲

  超前了30多年
  王其明是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的,那时梁思成刚刚从美国参加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归来,他把美国先进的建筑教育思路也带了回来?quot;先生对国际先进学术思想的敏锐领悟力和接受力非常令人钦佩,在那个年代,梁先生就意识到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王其明不禁对记者感慨。

  据王其明回忆,美国归来之后梁思成就改革了清华建筑工程系一年级"建筑初步"的教学内容,以"抽象图案"训练代替了传统的"五种柱式"训练,而当时国内大学的建筑教学还都只做"五种柱式"的设计训练。所谓的"抽象图案"就是训练学生从平面到立体的构图能力,即是不准画"具像",而是用点、线、面、体等元素组合成美的构图,这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权衡、比例、均衡、韵律、对比等美的形式基本法则的一种训练。

  王其明印象最深的是,做立体构图时缺少材料,同学们就去校内的工厂捡金属刨花废料,这后来成了批判梁先生的资料,批判者指责梁先生"让学生到垃圾堆中找灵感"。还有一次梁先生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题目--设计公园中的鸟浴池,也同样遭到了批判,说梁先生把西方腐朽的东西带到了中国,人都没有浴池,还设计鸟浴池,完全是资产阶级趣味。

  30多年后(1979年)王其明从外地回到北京建工学院任教,讲解"设计初步课"时,了解到教学中增加了新课程"构成",她就赶快去北京工艺美院学习取经。去了之后一听一看,不禁感慨万千,三十多年后的新课程"构成"就是三十多年前梁先生教的并遭到批判的"抽象图案"的训练。

  建筑C(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王其明告诉记者,她大学四年的课程表就是梁先生在晚年所著的《拙匠随笔》中对建筑的最后概括:建筑C(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而这种概括全部体现在先生的教学中。

  王其明大学四年所学的课程大体分五大类:一是文化及社会背景;二是科学及工程;三是表现技巧;四是设计课程;五是综合研究。王其明说:"梁先生非常注重建筑的社会科学属性,这是一般人不能意识到的。二年级我们有4个学分的'经济简要',6个学分的'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是和法学系的学生一起上的,著名的社会学家吴景超教授给我们讲过课,还做了社会调查。三年级时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占6学分,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真是大有裨益。"

  王其明继续回忆道:"虽然我们学的是建筑设计,但梁先生对我们工程技术课的学习要求也非常严格。一年级有微积分,二年级有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测量,三年级有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工程材料学、房屋结构设计,四年级有钢筋混凝土设计等等,工程技术课有的是与理工学院一起上的,有的是与土木系一起上的,难度相当大,稍不用功就有不及格的危险,同学们大多不休息星期日,把星期日叫星期七。不过这些苦没白吃,有的同学毕业后,竟可以胜任结构工程师的工作。"

  "雁过拔毛"

  王其明的体会是,梁先生的教育思想很"刻薄",他要求同学们既要掌握精深的专业课,又要具备专业课以外的广博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王其明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雁过拔毛"的故事:"梁先生把他认识的著名学者、画家、文学家等统通请到系里来给我们讲课,记忆中有常书鸿先生讲敦煌石窟,吴华庆先生讲彩色照明艺术,侯仁之先生讲北京历史地理等等。后来发展到不仅请北京的了,凡是路过北京与先生相识的学者或专家,不管什么领域的,先生都要想方设法把他们请来与我们相处一段时间,给我们传授点什么,我们戏称这叫'雁过拔毛'。"

  "最好的空间理论在中国"

  "梁先生是非常爱国的,他虽然接受并借鉴了许多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教育经验,但他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王其明对记者说。令王其明铭刻在心的就是梁先生讲给他们听的那段拜访现代建筑大师莱特(F.L.Wright)的经历。1947年梁思成参与设计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里云集了许多现代建筑大师,他专门正式拜访了莱特。莱特问梁思成:"你来美国干什么?你来找我干什么?" 梁思成回答:"来向你来学习空间理论。" 莱特说:"你回去,最好的空间理论在中国。《老子o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莱特的一段话对梁思成触动很大,他从美国回来后把这段拜访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倍受鼓舞,学习士气高涨。王其明说,多年后当她自己成为老师,每次给学生上第一节中国建筑史课时,都要讲梁先生拜访莱特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主张

  "建筑"应为"营建"

  1951年王其明毕业时拿到的是清华"建筑工程系"的毕业证书,而在她之后入学的同学毕业时拿到的则是清?quot;营建系"的毕业证书,王其明说这与梁先生的一个重要主张有关。

  据王其明回忆,梁思成从美国回来后,受到了许多著名建筑大师的启发,开始把自己的视野从单一的建筑转向了城市,提出了"体形环境"的主张。梁思成认为,"建筑"不能独善其身,"建筑"的范围应该从单体房屋扩大到人类的整个"体形环境"。根据这个理论,梁思成提出,建筑系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单体建筑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他认为"建筑"一词不准确,应改为"营建"("营",经营、设计规划;"建",建造),因为"营建"能够涵盖规划、设计、建造等更广泛的内容。梁思成提出将清华的建筑工程系改名为营建系,下设建筑组和市镇规划组两个专业,同时还要在高年级建筑组的必修课中,增加4个学分的"市镇概论"课。王其明说,梁先生的这个建筑设计要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的观点现在看来非常具有前瞻性。

  被庸俗化了的"大屋顶"

  让王其明回忆梁先生免不了要谈起"大屋顶"问题。王其明说,有次她领着一个台湾学术代表团参观故宫时提起了梁思成,一位年轻的导游说:"梁思成我知道,不就是'大屋顶'吗?""如果把建国初期刮起的'大屋顶'风都算在梁先生头上,是很不公平的!"王其明对记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回去写文章时一定要把她的这句话写进去。

  据王其明讲,梁思成确曾提出,新中国的新建筑必须建筑在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带有民族特性,表现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风格。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的新中国的建筑师们在感情上很容易就接受了梁思成的观点,但在当时百废待兴、设计任务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梁思成的"民族形式"建筑理论被庸俗化了,建筑师们一起纷纷走上模仿传统宫殿式建筑的道路,简单的仿古建筑,即所谓的"大屋顶"风行一时,遍布全国,连厕所和宿舍楼都盖起了大屋顶。而在这期间梁思成也提醒过建筑师们?quot;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应用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宫殿式'的结构奢靡侈大,它不常适用于中国一般经济情况所以也不能普遍",梁思成还一再强调不要盲目模仿和抄袭。但由于当时并没有正面成功的建筑模式可供建筑师们借鉴,包括梁先生自己对建造新中国的新建筑也都处在探索的起始阶段,因此梁思成的劝告和提醒都无济于事。


  (三) 恩师

  管学生不管儿子

  "梁先生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前途,总是不遗余力的帮助我们。"王其明给记者讲了两件事。王其明的校友王世仁、杨鸿勋毕业后被分到部队去了,专业不对口,他们给梁思成写信求助,梁思成那时正筹建中国建筑研究室,就把他们调回到研究室工作,这两个学生没有辜负梁先生,后来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王世仁现在是北京市文物局总工程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杨鸿勋现任中国建筑历史学会理事长。王其明还有一位校友萧默,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一所中学做美术老师,念了6年的建筑没有用武之地,梁思成得知后便把萧默安排到敦煌的一个老朋友那儿,老朋友那儿正好缺一名学建筑的大学生,现在萧默成了研究敦煌建筑的专家。

  "可是,梁先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儿女搞特殊化",王其明回忆道,梁先生的儿子梁从诫很喜欢建筑,但他没考上清华建筑系,考上的是历史系。从诫想转到建筑系,让父亲帮忙,梁先生没有因为自己的儿子而违反清华不准转系的校规。后来院系调整,从诫被调到北大念外交史,一直都没能与建?quot;结缘"。王其明禁不住感慨:梁先生是清华建筑系的创始人、系主任,为儿子转系简直太容易了,凭借梁先生在建筑界的资历,从诫如果也搞建筑,那一定大有前途,可梁先生就是没让儿子依赖他,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点的。

  学生答辩先生做翻译

  王其明此生也不会忘记1964年的北京科学讨论会。那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其明作为"浙江民居"的学术专题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据王其明回忆,在研讨会的一次论文答辩时,王其明需要马上回答一位巴基斯坦专家的提问,但是有些专业性强的英文单词在场的翻译不会翻,当时场面很尴尬,是梁先生解了围。梁先生站起来把王其明回答提问的内容准确地翻了出来,并还在关键问题上做了补充,赢得了在场所有中外专家的热烈掌声。学生答辩先生做翻译,在那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传为佳话。后来那?quot;浙江民居"的论文被世界23家权威杂志转载,美国一所大学的建筑系还把它做为研究中国建筑的教材。
  (四) 其他

  极注意形象的梁先生

  王其明对记者说:"可能你们都不知道,梁先生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先生总是叮嘱我们,千万不要早晨很早就去他家,因为自己刚起床时的样子特别难看?quot; 王其明回忆道,梁先生个子不高,背微驼,头发很黑,总是梳得一丝不苟。由于小时侯的足疾没有得到彻底矫正,梁先生一直拄着拐杖,讲课时一条腿吃劲,如果站得时间长了,身体就会不自觉地朝一边倒。那时梁先生已快50岁了,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他萎靡不振的样子。王其明说,梁先生对服装、服饰颇为讲究,身穿的西装从来都熨烫平整,裤线笔直。梁先生对服装的审美也颇有研究,且有个性,他穿的中山装与别人不同,别人的中山装是立领的,先生却让裁缝为他特制领子下翻的中山装。

  善于表达的梁先生

  "梁先生给我们讲课多用文言,简练、生动、幽默,给人留下的印象特深,有的比喻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王其明回忆道,先生讲日本建筑时打了个比喻:一座建筑的屋顶、屋身、台基,就好比一个人的帽子、袍子和鞋子。日本的建筑屋顶大、屋身高,但台基小,就好像一个人戴了漂亮的帽子,穿了华美的袍子,却没穿靴子,而只是穿了双木屐。讲美的概念时,梁先生说时髦什么,什么就是美的。先生拿女人的头发做了比喻。他说:"现在流行卷发,你们这些女生就花钱把头发烫弯,而我姑姑那个时代流行直发,即使有人是天生的卷头发,她们也要在早晨出门前把头发用皂角一绺绺拉直?quot; 王其明说,她现在讲课时经常情不自禁的用起梁先生当年的比喻。

  会做家务的梁先生

  王其明告诉记者,从梁先生的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先生很爱他的夫人林徽因。有句俗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夫人是别人的好",而梁先生却说"夫人是自己的好,文章是夫人的好"。林徽因一直身体不太好,梁先生全揽家务,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这对一个男人来讲很不容易。王其明回忆,有一次,她到梁先生家,看见先生手里拿着奶锅,正准备煮针头,先生说这些年给夫人打针的事他全包了,他什么针都会打,连静脉注射都会。


  梁思成(1901年--1972年),梁启超长子,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摇T?味?贝笱А⑶寤?笱Ыㄖ?抵魅巍⒈本┦薪ㄉ栉?被岣敝魅巍⒅泄?ㄖ?Щ岣崩硎鲁ぁ⒅泄?蒲г貉Р课?薄A核汲晌?夜?慕ㄖ?乱捣芏妨艘簧??俏夜?ㄖ?逃?目?卣咧?唬?嘌?舜笈?ㄖ?瞬牛??泄?ㄖ?返难芯孔隽丝?葱缘墓ぷ鳌?br>
  王其明,北京建工学院副教授、北大文博学院教授。1947--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56年考上了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理论及历史"副博士研究生,成为梁思成先生唯一的一名研究生。由于历史原因研究生没有读完,王其明被分到建工部建研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工作。后来被下放到河南、陕西等地,做过粉刷工,一直到1979年回到北京建工学院任教。王其明一直潜心民居研究,特别是对北京四合院的研究卓有成效,她著有《北京四合院》一书,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城市建筑园林卷》的编写组主编。

                              刘琼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