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下好创新创业“一盘棋”

部门:宣传部 供稿:陈景秋 审核:孙冬梅 发布时间:2015-07-2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前不久举行的第18届科博会青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北京建筑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带来的自主跟随机器人“灵睿”备受关注。“我们围绕这款机器人已经获得了两件专利权,还提交了3件专利申请。” 北京建筑大学新产品开发与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室(下称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秦建军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灵睿”的设计已经历了两年、三代的改进过程,最初的机器人采用了3个脚轮的设计结构,行进和驱动分开,整个外形尺寸要比现在大一倍。
作为一所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高等院校,北京建筑大学着眼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出了多项旨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才激励政策。“目前,学校制定了多项人才激励措施,建立了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和师生团队奖励三重奖励体系,如获得国家竞赛一等奖的团队会获得两万元奖励。此外,学校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两方面均给予创新团队较大的自主权。”秦建军告诉本报记者,这些激励措施不使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激励措施下产生的众多创新成果,为该校下一步对相关技术进行转化,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机制,让创新人才“破茧而出”
        为适应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北京建筑大学已建成11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该校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9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8项。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的科技服务经费达2.8亿元,已经连续8年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十二五’以来,北京建筑大学共提交专利申请35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3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49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31件。”秦建军介绍说,该校新出台的人才激励政策不仅针对科研教师,对有科研成果的学生也会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是要让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都能‘破茧而出’。”秦建军表示。依托该校良好的激励机制,截至目前,创新实验室团队已经获得专利授权50余件,其中不少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是在校大学生。
         “事实上,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北京建筑大学将以‘1+X’的方式,全面实施创新驱动。‘1’就是创新行动计划,‘X’包括相应推出的《北京建筑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北京建筑大学卓越管理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建设大学创业中心。”秦建军表示,现在已经有学生在该校的激励机制下,开始带着产品和专利注册公司。
        “创新实验室作为北京建筑大学创新的代表,除了研究新型机器人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去设计一款产品,科学指导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秦建军表示。北京建筑大学学生邱万纪对本报记者表示,创新实验室其实就像一个百宝箱,让他接触到很多关于机械设计创新方面的新事物, 比如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机械结构设计和分析方法等,这些有的与大学课程紧密结合,有的则是在课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
造空间,让奇思妙想“展翅高飞”
        北京建筑大学学生王昌强是一个有着诸多想法的人。有一天在浏览资料时,他无意中发现,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在跟着老师和研究生做创新项目、参加科技竞赛。看着那些比赛证书还有专利证书照片,王昌强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这才是我要的大学生活,于是我默默的记住了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的名字——秦建军。秦老师应该是在大学里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他激励我走上了一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王昌强表示,自从正式加入了创新实验室以来,他已经拥有了3件专利。
        事实上,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北京建筑大学除了出台相关规定外,还对相关发明人给予物质奖励。“北京建筑大学每年给予实验室5万元的科研经费奖励,创新实验室成员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每件发明专利资助1000元的申请费用,另外师生还有额外的现金奖励。”秦建军表示,学生创新的奇思妙想能不能“展翅高飞”,要看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创业的行动计划能不能“落地生根”,要看有没有合适的“土壤”。在秦建军看来,创新试验室还要给创新创业人才足够的空间和合适的土壤。
        近年来,在一系列有力的激励措施下,北京建筑大学的整体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骨料生产试验系统” “数字化工程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等众多创新成果已经进入转化阶段。
        “未来,北京建筑大学将持续培育创新创业队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秦建军表示。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