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穆钧:基于生土 守望乡村

部门: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12-23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从现在起,学校过冬再也不需要烧煤了,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孩子们多买一些书了。”看到自己设计营建的生土建筑给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穆钧觉得,自己扎根乡村15年来在从事生土营建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是值得的。

  从刚开始接触乡村建设时的不解,到驻村开展实地调研,再到创新生土营建技术与村民共建家园,穆钧的研究经历中涌现出技术的更新完善,还流露着一位学者对于乡村及传统建筑的真挚情感。

 

四川会理马鞍桥村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村貌

 

  时代的“逆行者”:回归自然 扎根乡村

  2004年,穆钧申请到香港中文大学留学深造,跟随导师吴恩融教授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有很多传统生土建筑,人人都说它冬暖夏凉、经济节能,可是愿意住在里面的人越来越少,我想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在那个人人向往城市高楼大厦的年代,穆钧在申请面试时却向导师讲述了自己对生土建筑的理解,设想了许多能够在乡村推广普及生土建筑的做法。没想到,导师给予的回复是“你说的這些,如果就你一人做的话,一百年都做不完”。

  也许正是穆钧的“天真与幼稚”打动了他的导师,顺利入学后,穆钧立即投入到导师位于甘肃庆阳地区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项目。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频繁往返于香港和远在甘肃的毛寺村。项目开工阶段,穆钧作为驻场建筑师,驻守在村子里长达一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当初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正一点点变为现实。

  如何让孩子们在温暖的校舍里读书?面对毛寺村并不富裕的自然条件和相对滞后的经济条件,穆钧希望能够就地取材。他瞄准了当地应用广泛的传统生土建造技术,通过传统发掘和改良应用,设计建造经济实用、安全生态的新型生土建筑。

  最终建成的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的校舍实现了全年近零能耗的生态效益,总造价也比当地具有同等抗震和保温性能的常规砖混房屋减少三分之一。“校舍房屋借鉴当地传统,采用1000mm厚的土坯墙,仅此一项可使冬季教室内气温可平均提升2-3℃;将常规屋面保温挤塑板,替换为同等绝热效能的草泥垫层,造价可降低至少80%。”穆钧介绍说。看到传统生土建造技术所具有的,远优于常规建筑技术的生态性价比优势,穆钧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生土营建研究的决心。

  2008年汶川地震,偏远贫困农户重建家园普遍面临的困境深深触动了穆钧的心。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下和无止桥慈善基金的统筹资助下,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发动组织香港和内地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开展了以四川会理县马鞍桥村为基地的震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联合结构专家周铁钢教授,穆钧率领团队改良当地传统夯土技术,通过示范建设培训村民,并协助和鼓励村民采用邻里互助的自建模式,累计仅用了三个月,全村33户受灾家庭便利用震后废墟就地取材完成了家园重建。新型夯土农宅不仅满足当地抗震设防标准,而且其舒适性和节能效益远优于当地震后统建的常规砖混结构农宅,而其造价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

  曾有在设计院工作的大学同学来村里看望穆钧,望著他住的昏暗脏乱的土窑,和一身农夫打扮、浑身被蚊虫叮咬得到处是伤口的他,非常痛心地说:“咱们建筑学专业的人,现在项目多的都干不完,钱多的都赚不完,你倒跑到这穷兮兮的地方当村民來了,你傻啊?!”

  每每与朋友聊到这个话题,穆钧总是会回想起面试时导师说的“一百年都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我很幸运的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收获这么多成果,我的梦想正在不经意间慢慢实现。”穆钧说。

  2019年度世界人居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与传统创新奖、亚洲最具影响力最高荣誉设计大奖、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一个个光辉的奖项是对穆钧勇作“时代逆行者”的最佳赞誉。

 

   

 

广西桂林门等村村民活动中心改造项目

 

  学生的“引路人”:传承技艺 不忘初心

  回到大陆,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穆钧没有改变的是对乡村的坚守和梦想的坚持,而他的个人经历一直都是学生们愿意模仿的“模板”,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穆钧的队伍,跟随他一起参加乡村建设。

  鉴于团队在农村扶贫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香港特区政府和住建部的支持下,穆钧作为创始成员与香港的仁人志士,于2007年共同创立了无止桥慈善基金,旨在发动陆港两地的大学生深入内地贫困农村,利用自己专业所学协助当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穆钧作为项目委员会主席,先后发动香港、内地及海外2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志愿者,深入西部贫困农村,利用科研成果指导并与当地村民共同开展农宅、社区中心、基础设施等扶贫建设工作。

  随着接触项目的不断增多,面对中国各地区丰富多元的传统民居,穆钧也在思考关于“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的传承”命题,到底需要传承什么、如何传承的发问,让他聚焦到营建传统研究的本质。

  “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民居的形态,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可被划分为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和能力要素三种类型。”穆钧解释说。学生们跟着穆钧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就是田野考察,通过广泛的调研积累,他们体会到了这三类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比如在西北地区的很多农村,不仅会存在生土建筑,还同时会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砖土混合等多种类型的传统民居。这种现象的出现事实上证明了传统民居始终处于一种循序渐进的演进状态,相应的适宜性技术也在逐步地进化。同时,也让学生们懂得传承建筑技艺既不能以传统保护的名义全盘照搬传统技术,又不能抛开地域条件并否定传统技术的一切。

  参与修建毛寺村无止桥的过程让穆钧和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筑学专业出身的吴恩融教授为设计毛寺村无止桥,专门飞到英国请教著名桥梁结构大师Antony Hunt,并得到了一个非常简单且极具科技含量的设计方案。然而,方案虽好可耗资巨大,对于一个贫困山村来说完全承担不起300余万的建设费用。“村民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地村民们的做法让师生们豁然开朗。他们借助河床裸露凸凹的基岩,仅利用秸秆编织成筐并装满石头,放在河床上作为桥墩,上面放根木椽便建成了独木桥。

 

洛阳二里头国家遗址博物馆

 

  现在回想起来,穆钧仍感受颇深。在传统建筑技艺的生命力中,闪现的是人们探寻建筑、人文与自然三者关系时的自觉意识和智慧。生土建筑、乡村生活正以崭新的面貌重回人们的视线。

  从当初人们选择“逃离”乡村,到如今纷纷“回归”自然,穆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乡村营建的队伍。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