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故事

【建大故事】 八十年风雨沧桑,我与建大共成长

部门: 供稿:赵思涵 马梦雪 摄影:王子夜 杨周晴 审核:车晶波 发布时间:2016-04-1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银发苍苍,满面慈笑,挺直的腰杆,奕奕的神采,让你很难相信眼前的老人已有80岁的高龄。1936年出生的建大元老级前辈薄遵彦,恰与北京建筑大学同岁。风雨沧桑几十载,昨日少年鬓上霜,豪情壮志不曾减,今日众人须发扬。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动荡时代 艰苦求学
       薄先生四岁半时正好赶上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抗日战争时期,于是进入“抗日救国儿童团”上学,那时的他被强制灌输日语,连过路都要被迫对外国侵略者点头哈腰用日语进行请求。解放后,上了中专,又被迫学习俄语,俄语发音困难,但他坚持学习了下来。上大学后,进入唐山市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同样也是被迫学习英语,老前辈说不学习英语连篮球都不让打,可见当时环境的艰苦及前辈的诸多无奈。在文革期间,他又被拉去受教育,被叫做“改造不好的臭老九”,他却依然支持“立竿见影”。不向苦难与挫折低头,不向命运与时代服输,薄先生就是坚持着如此信念,才能咬牙挺过那段艰辛的岁月,这种不畏艰苦、不畏恶势力的勇气与坚韧也为建大精神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亲历数变迁,光耀建大人——贡献力量 建设母校
       ● 治学严谨 勤奋钻研
       1952年16岁的薄前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我校材料系学习,当时的薄先生还是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同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有着一腔学术热情,对待知识认真严谨,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潜力人才。他热爱搞研究,总喜欢钻研与思考,在1955年毕业之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校进行深入学习。那时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专注于课程实验与相关研究,那种投入和忘我的境界,早早地显现出了他身上的学究风范。
       ● 应用实践,精进所长
       1958年至1960年初,薄先生开始了一系列专业性很强的实践研究。建工部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窗的研究、石油部青灰混凝土抗渗性研究、给排水设计院粘土混泥土研究等多项研究项目,都在薄老研究范围之内。到了1966年从学校毕业,怀着一身本领的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薄先生欣然接受了教育部和也门建筑工程学校的邀请,参与到援助也门建筑工程学校的设计任务中来,主要负责提出该校建材试验的方案和系统要求的相关工作。1973年,他驻也门的相关建设工程完美收官,获得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7年的出国工作经历,给予了薄先生难得的锻炼平台,薄先生利用好了这个宝贵机会,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见闻,将所学灵活运用,精进所长,开拓视野。

 

       ● 默默奉献,教学相长
       1973年教研室提出让薄先生转成教师的建议,但毫无功利心的他毅然拒绝了这个提议,他希望自己的学识和对知识的见解能够造福更多的学子,而不是仅仅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局限于此,因此他主动承担下编写“文革”后首次使用的教材的艰巨任务。经走访二十余所相关单位,他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繁就简和内容更新,《建筑材料讲义》最终编写完成,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多次被辽宁、内蒙等兄弟院校所采用。从“勤奋好学好学生”转型为“无私育人的编书匠”,其中少不了薄老前辈认真的思考与深入的探索,这份默默的坚守唤起了我们心中浓浓的敬意。
       2001年底,薄先生对一线教学亲力亲为,开始了为本院研究生部备课的教学工作。以个人编写的《新型建筑材料讲义》给研究生授课,其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们都交口称赞。同时,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中的难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与阐释,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为学生们今后的专业运用提供更大的帮助。
      在2006年时,70岁的薄先生再次参与《建筑材料的第四次改版》的教材编纂工作,可谓是老当益壮,志存高远。现今他仍未停止前进的脚步,目前担任我校《北京建筑大学建校前期史料汇编》第四稿的审核一职,潜心探索材料实验技术,竭力改进其教学方法,同时也常为优化实验室设施与管理献言献策。
       薄先生的奉献生涯仍在继续,他拥有着令人敬佩“钉子精神”,走到哪都要发光发热,钉在哪都要坚守职责,这样的工作态度,是我们每个建大人都要继承发扬的。

       ● 见证历史,共同发展
       从最初古朴平实的“北京建院”,成长为能力出众的“北建工”,再到如今转型为小有名气、受人肯定的“北建大”,薄先生用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生涯见证了我校风雨沧桑的成长变迁。他身为一名建大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阶段,他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与职责,用无私的奉献与付出为建大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以致用,教书育人,看着新一辈成长起来的建大学子们,仍留校发挥余热的他说道:“学校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从学生们做实验的样子就知道学校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给学生们创造了充足的学习条件。”在我们看来,我校有今日的发展与成就,离不开像他一样的建大肱骨之臣的支持与奋斗,正是他们几十年的辛苦付出,才让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为建大的未来勾画出绚丽的蓝图。
       仰高且钻坚,倾囊授诀窍——分享经验 教育后辈
       一辈子钻研学业、诲人不倦的薄先生也给我们迷茫学子提出了宝贵的学习建议:1、基础课程很重要,目前开授的这些基础课程是一切的基础,学生们不应轻视。2、扩大自己的学习面。现在学校将专业分得很细,而未来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是多方面化的,所以学生们应该多多学习多多了解各方面的知识。3、学无止境。要永远的学习,无论你多少岁,无论你环境艰苦或是舒适,都应活到老学到老。4、要坚持。学习东西应该坚持,永不言弃。薄先生以自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时间过得很快,采访的过程已近尾声,这段忘年对话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身为新时代建大人的我们,应当向薄先生一样,刻苦学习,终身奋斗,为母校做出卓越的贡献,让建大以我为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0岁的“不老少年”仍在发光发热;新芽吐绿,争当栋梁,18岁的“热血儿郎”将会接过大旗,传承建大精神,在母校八十华诞到来之际,与母校一起经历风雨,再创辉煌。
                                                           

       采访小组:交151  马梦雪  王晴  聂惠  杨周晴  王子夜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