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故事

【致敬改革开放·故事篇】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977、1978级校友返校追忆往事

部门:党委宣传部 供稿:汪洋海容 摄影:汪洋海容 审核:孙强 发布时间:2018-10-25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进程以来,党和国家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从早期“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自信昂扬地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成功开辟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出可供世界各国借鉴的“中国智慧”。回首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全面迈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时代。回首改革开放40年,北京建筑大学先后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完成更名,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如今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一步“提质、转型、升级”,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牵头开设“致敬改革开放”主题专栏,讲述北建大人的奋斗故事和奉献精神,感受北建大的历史沿革和事业发展。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1977、1978级校友返校追忆往事

 

  10月13日,学校在西城校区举办1977、19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270余名校友与退休教师代表齐聚,共忆建大缘、师生情、同窗情。恢复高考改变了这一代人的命运,改革开放塑造了这一代人的经历,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在活动现场采访部分退休教师和校友,听他们诉说在建大成长成才的故事。

 

 

 

  朱光

  测绘专业1977级校友 北京建筑大学原校长 已退休

  恢复高考、改革大学招生制度给1977、1978级入学的大学生带来了人生轨迹上的改变。那一带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他们勤奋刻苦,凭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进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汗水。他们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学校“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的校训精神,让北建大成为建筑行业领域内的一张光辉的名片。

  我作为1977、1978级校友中的一员,也是国家恢复高考决策直接的受益者。1977年,我由一名工人成为一名大学生,开始系统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学业后我留在学校任教,又从一名青年教师走向学校的管理工作岗位。这是过去40年历程中,改革开放和北京建筑大学对我的人生带来的最大的影响。

  学校举办1977、19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纪念活动,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如今已是各自业内卓有成绩的榜样精英,大家再次聚首怀念过去,共同祝愿祖国和母校在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胡昱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原副院长 已退休

  1977、1978级学生是见证和亲历国家面貌发生崭新变化的一代,那一代人用他们自己的淳朴和善良感受着也贡献着时代的变迁。

  总的来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身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大家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5、6点钟,校园里的每个角度已经充斥着同学们读英语的朗朗书声;晚上自习课后教室熄灯,大家仍坚持在路灯下温习功课。由于学生入学时年龄普遍偏大,学起外语都很吃力,所以大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就用外语交流。那时的学生彼此互帮互学,每个人都积极上进。

  第二个特点就是团结。虽然大家在考入大学前身份各异,但是聚到一起后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无论谁在哪里遇到什么事情,所有人都能全力帮助。清楚记得有一回在雨中上完体育课,班里的生活委员为了防止同学们感冒,在课后去食堂给大家煮了一锅姜汤水驱寒保暖。天气是寒冷的,但每个人的心中倍感温暖。

 

  夏树林

  土木学院道桥1978级班主任 已退休

  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大学的专业教师,能够有机会与1977、1978级的同学们一起奋斗在祖国和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领域,见证40年来社会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内心倍感荣幸、十分激动。

  77、78级大学生是极其难得的、不可复制的。四十年来,无论碰到多少困难、多少坎坷,他们总会保持诚恳、踏实、真诚、执着,保持对职业、对生活、对家庭、对国家的热爱、忠诚和坚守。回想起当年,自己带着这批学生,拿着仅有的两千元钱赶赴黄河大桥参加实习。到了晚上,同学们就席地而睡,第二天还是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往事历历在目,与77、78级学生一起奋斗的日子让人难忘。

  如今,这一代大学生中有的已经光荣退休,有的还在岗位上坚守。希望他们还能不忘初心,想想当初参加高考时的理想,创造机会让自己去实现、去享受40年来年年不忘的情怀和乐趣。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继续为首都北京和祖国做出贡献。

 

  许健

  工民建专业1977级校友 北京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原党组书记

  参加高考之前,我插过队,也在工厂做过工。是国家恢复高考的政策让我盼来了走进大学校门的难得机会,开始系统接受高等教育,这成为我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我在母校学习的是工民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80年代初,房地产行业刚刚起步,我也成为较早接触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之一。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这个领域,在岗位上亲身体验到了国家和首都北京房地产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摩天大楼在老街小巷拔地而起,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北京房地产业的飞跃彰显了现代建造技术和设计理念的进步,同时其自身保留着的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内涵让整个城市的面貌更加熠熠生辉。

 

  潘一玲

  供热与通风工程专业1978级校友 现任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从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城市能源规划相关专业知识,毕业后也一直在这个行业工作,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程,我也在这个领域贡献了自己的青春。40年来,我有机会在工作岗位上近距离地感受改革开放给首都城市能源发展带来的改变,从刚毕业时北京仅有一两条燃气管线,到后来城市地下管网密布,燃气普及率大幅提升,再到如今清洁能源已在城市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超过90%,改革开放的非凡影响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中国家庭。

  工作以来,我与母校的联系从未中断。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回到学校给本科生讲专业课,近十几年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有20余名硕士生顺利毕业。40年来的岁月里,我在母校里的身份一直在变,而我对母校的感情愈加浓厚。看着母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大兴新校区从规划、奠基到最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母校的每一步发展都会让校友倍感荣耀。我也希望西城校区,这个承载着1977、1978级校友美好回忆的校园能够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它的魅力,为国家建筑行业输送更多精英。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