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故事

【建大故事】科技引领实践育人之路——记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交通功能提升创新团队”

部门:党委宣传部 供稿:高蕾 刘倩 审核:高蕾 发布时间:2018-05-2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开启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如何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贯穿体现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大研讨的重要议题。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在校内各类媒体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挖掘、采访报道全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中的优秀团队和师生代表,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促进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科技引领实践育人之路

——记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交通功能提升创新团队”

  

  面对雾霾压城、大雨淹城、冰雪封城、热浪袭城、垃圾围城…… 这些困扰政府有关部门、影响百姓生活、阻碍社会发展的种种环境问题,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副教授索智带领的“未来城市交通功能提升创新团队”在道路交通工程的研究领域贡献了“北建大智慧”,提出了多项“北建大师生解决方案”。七年来,团队大力推进绿色道路材料和路面功能性提升技术的研发工作,开发了道路功能性提升技术及相应环保型道路新材料,为城市绿色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同时,团队还培养了30多名优秀毕业生,2017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道路“有灵性”  沥青“解人意”

 

  “公路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的宽度不宽,可是长达几十公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要是能在公路上做些文章,改进一些技术,使它更环保一些,节约一些资金,这将是多大的工程啊!”这就是索智成立“未来城市交通功能提升科技创新团队”的初衷。

  2010年,索智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建筑大学任教之初,就怀着一种站在新时代面向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新需求、建设好祖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家国情怀,立志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人才。

  团队于2011年初成立,来自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材料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土木学院索智老师、金珊珊老师以及机电学院陈新华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北京未来城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双创教育树立人才,科研成果服务社会”为目标,针对雾霾、热岛、内涝、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围绕功能性路面材料及智慧管养平台建设等前沿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

 

 

  面对雾霾压城,团队成员研制出了“抑尘减霾改性剂”,添加了用这种改良剂的沥青路面在春、夏、秋季能数月保持湿润,有效抑制扬尘,减少雾霾的危害;夏天,当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为了缓解大雨淹城的问题,他们研制出了“海绵透水路面”使路表水能迅速下渗,实现雨水自净化,辅助城市水导流;当热浪笼罩城市,路面温度急剧上升时,他们研究出的清凉路面,用“控温彩色胶结料”和“主动吸附改性剂”的复配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路表温度,助力削减城市热岛效应;冬天,当大雪封城,结冰的路面难以前行,他们研究出的“红外融雪添加剂”,红外储能,主动融雪,雾封层技术使路表覆盖冰雪膜易化,保障雪天行车安全;面对垃圾围城,他们又把地沟油变废为宝,开发了“植物油基沥青再生剂”,提高了废旧沥青材料利用率,实现“双废再生利用”……

  在索智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手里,冷冰冰、硬邦邦的城市道路仿佛有了灵性,他们研制出来的各种“善解人意”的沥青材料,可以针对不同的城市问题,变身出不同的功能。就像团队成员崔博恩说的,“索智老师总能通过一番奇思妙想,带着我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城市道路拥有一个个奇妙的魔法能力。”

 

  强化科技引领   创新实践育人

 

  刚刚拿到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土木工程博士的全额奖学金offer的郭峰至今依然记得,几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参与开发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COLORFUL路面材料,抑尘减霾先进路面材料,废弃植物油环保再生剂等一系列前沿热点课题,在这些科学研究中他收获了知识、能力和信心。

  在索智老师、金珊珊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掌握了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动态,分析了目前研究需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理清了研究思路,攻坚克难,在实验室奋斗了N个日日夜夜,最后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看着这些科研成果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郭峰心中充满了幸福感。“科研过程带来的满足感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带领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和国内院校的同台打擂,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的快乐,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他开心地说。

  郭峰只是团队众多成员中的一个。七年来,这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已从最初道路专业5个学生的小团队,发展成多学科交叉、梯队式教学的30余名学生组成的科研队伍,一批又一批学生经过科技研发和竞赛的历练,获得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同时在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我的理念是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科研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索智老师说。经过多年创新教育工作的经验累积,团队逐渐形成了跨年级的“2244N”多目标全过程人才培养机制。

  在课堂上,指导教师讲授《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城市道路设计》等专业课程,带领同学们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课后,以“创新工坊”和“博士面对面”为载体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宣讲,培养大一新生对科研的兴趣,感受团队氛围,为同学们播种创新与梦想的种子;以“科技立项”平台推进创新实践,促进大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结合;依托“创新实培”计划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团队的交流互动,开拓三年级学生的创新视野,促进成果推广;围绕“大创空间”和“专业实训”,促进大四学生与行业领军企业对接,培养创业能力,孵化创新成果。

 

 

  多年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团队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2项,其他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多个奖项为北京建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突破。团队成果“透水海绵铺装材料”、“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等参加了“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览会”、“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协同发展区域青年双创成果展示交流会”等重大科技展览,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中国教育报、天津城市快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实践育人成效显著,团队成员在专业上更有自信,做事上不畏艰难,共有3人次荣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13人考入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升学率达60%以上。

  正像索老师常说的一样:“在科研的道路上,所获得的奖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科研过程中磨炼的意志品质和积累的专业知识,以及他们参加竞赛、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所表现出的自信,这些将使他们受用终身。”在科技创新、实践育人的路上,“未来城市交通功能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将继续前行。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