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我校学生作品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喜获佳绩

部门:团委 供稿:董礼 摄影:曾祥渭、王喆 审核:卫巍 发布时间:2022-04-0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3月29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绩揭晓。在全国终审决赛线上答辩环节中,我校经管学院《“疫”路前行,“韧”重道远——平疫结合背景下首都老旧社区韧性提升研究》项目参赛选手沉着冷静,表现优异,充分展现出北建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和创新实践能力,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喜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至此我校学生项目已连续八年荣获“挑战杯”“创青春”国赛奖项,七次进入国赛终审决赛,奖项等级与数量在市属高校名列前茅。

该获奖项目由研究生院周霞、经管学院曾祥渭、赵仲杰三位老师共同指导,经管学院造价181班赵雅新、城181班王予婷、法181班杜雨晴、造价192班杨辉、管191班刘静彦、城191班闻婧怡、李佳霖、造价201班蒋泽童等共8位学生共同开展。该项目充分展现了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特点,彰显了城市管理领域学科特色,融合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北京市5个中心城区的20个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社区建设“平疫结合”的现实需求,以资源集合视角下的韧性社区为基础模型,构建了平疫结合背景下的老旧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对提高首都老旧社区的韧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杯”被誉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是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挑战难度最大的综合类赛事。为备战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大赛,校团委于2020年12月启动竞赛宣传报名工作,通过举办多场宣讲会、培训会、校内选拔赛等加强项目培育、指导培训、跟踪管理和优质项目选拔工作。各学院积极推动项目对接,并多次进行作品打磨、模拟评审、答辩演练等一系列环节,最终培育出15支队伍进入北京市赛,共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1项作品进入国赛终审决赛,总成绩位列北京地区高校第13位,再获首都“优胜杯”并蝉联“优秀组织奖”。为迎接国赛,经管学院与校团委等部门积极整合力量,加强全程指导,为师生备赛参赛、取得佳绩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有效保障。

经统计,本届国赛就内地作品共评出特等奖作品49件、一等奖作品109件、二等奖作品320件、三等奖作品755件。北京地区高校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项共有13所,其中市属高校3所。在建筑类高校中,西建大及我校成绩位列第一、二位。

表1:北京地区高校获得国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数量汇总

表2:建筑类高校获得国赛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数量汇总

近年来,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入实施“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深耕科创育人模式,充分利用“挑战杯”等重大赛事的牵引作用,依托校院两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真问题,通过团队协作解决真问题,通过科技创新真解决问题。对富有潜力的优秀项目和学生,长期培育,累进支持,形成了浓厚的校园科创活动氛围。

下一步,校团委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整合调动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双创育人平台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加强学科竞赛制度建设,完善全面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学科竞赛工作顶层设计,精心培育更多高水平的学生学术科创成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附:

《“疫”路前行,“韧”重道远——平疫结合背景下首都老旧社区韧性提升研究》项目与团队简介

项目以北京市5个中心城区的20个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社区建设“平疫结合”的现实需求,以资源集合视角下的韧性社区为基础模型,构建了平疫结合背景下的老旧社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团队在实地调研中共收集问卷1140份,访谈居民、咨询社会工作者及专家261人,剖析出首都不同类型的老旧社区在应对疫情及韧性建设中的不足,总结出首都老旧社区韧性提升困局,提出社区韧性提升的“3I”普适策略,并未平疫结合背景下首都老旧社区的治理、韧性社区的规划、安全风险的防范等提供针对性建议,以期提高首都老旧社区的韧性。

团队共计11人,指导老师及学生来自经管学院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城市管理、法学、社会工作等5个专业,对韧性社区相关领域研究有较丰富的经验。团队具备韧性城市、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相关知识,学科交叉的优势帮助团队在社区调研、指标体系构建、数据统计及分析、政策建议等环节发挥专业长处,以较为专业的角度对韧性社区进行研究。在周霞教授的带领下,经过长达2年的努力,团队完成了北京市老旧社区韧性提升的系统性研究报告。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