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时代】人事综合改革激发活力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显著——北京建筑大学“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展示

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力资源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力资源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教师发展中心) 审核:杨建伟、白莽、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2-08-10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校师生在校党委带领下,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两校区办学“两高”布局,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以及国际化、信息化、大学文化建设和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提升。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与发展规划处共同开设【回眸“十三五” 奋进新时代】专栏,展示“十三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展现北建大人砥砺前行、奋力拼搏的五年。


人事综合改革激发活力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显著

——北京建筑大学“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展示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决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人事综合制度改革,持续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人才强校战略成效显著。

f3f6a7ef7dcc4303a3d1be9d4e848f89.jpeg

党委书记姜泽廷为新教工培训上第一课,关心关爱教师成长成才

引培并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工作体制机制,先后制定、修订《北京建筑大学人事调配管理办法》《北京建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文件,探索建立“引进、管理、培养、考核、服务”五个维度的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环境,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十三五”期间,学校累计引进教职工34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其中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6人,省部级人才称号5人,引进或短聘海外专家46人,Mark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建立分层、分类的人才培育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1人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项目,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3人入选北京学者,2人入选青年北京学者,11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项目青年项目,3人入选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6人入选长城学者,5人入选北京市级百千万人才,3人获评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个人,2人入选高创计划教学名师。截止“十三五”末,学校国家级人才称号达到15人次,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人才称号达到108人次。同时,学校创新实施“双塔计划”,先后选拔、培养96位青年骨干教师。

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取得新突破。2019年,学校获批设立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年,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立足学科发展,大力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对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按照“团队建设以高端领军人才为负责人,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以重点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国家及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目标导向”的工作思路,强化龙头学科带动重点学科,促进交叉学科协同发展。新增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团队22个,其中张爱林教授“大土木工程与地下建筑工程创新”创新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李爱群、张大玉、郭茂祖教授科研创新团队入选“北京市教委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欧阳文、李俊奇教授教学团队获得“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动人事综合改革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事综合管理服务的顶层设计,按照“激发活力,规范做优存量;增强动力,激励做强增量”工作思路,采取稳中求进、重点突破的工作策略,稳步推进人事综合改革,先后修订和出台《北京建筑大学岗位聘任办法》《北京建筑大学岗位考核办法》《北京建筑大学全职讲席教授管理办法》《北京建筑大学全员聘用制实施意见》《北京建筑大学聘用合同管理办法》《北京建筑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北京建筑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推动学校人事综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

人事改革相关文件

积极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探索和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分系列(教学型、教研型、科研型)聘任制度,以岗位职责任务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基于关键绩效指标与工作量积分相结合的全方位量化考核机制,从课堂教学工作量、总教学工作量、教研成果工作量、科研成果工作量、综合事务工作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系统化量化考核。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环境,积极推进低职高聘,激励教师队伍梯次发展。

岗位聘任工作会

科学制定职称评聘体系和标准,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帽子、唯奖项”等“五唯”倾向,坚持“择优评聘”的原则,突出水平能力,完善职称评审代表作送审制度,优化高级职称的破格聘任条件,保障创新创业人员的职称评聘权益等。职称评聘坚持向龙头学院、申博学科和重点学科倾斜。同时,进一步健全各级评聘组织机构,规范评聘流程,强化过程化监管,确保职称评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推进。

007491f6b8f348b4b6113e6d941c438e.jpg

校领导为新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颁发聘书

构建教师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全面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学校于2017年6月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并制定了《北京建筑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方案》,针对教师不同时期的成长阶段以及培养方式,坚持以“优化服务、助力发展”为宗旨,采用模块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机制,力争培养规划系统化、项目管理模块化、方案设计精准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化开展新教工培训,全面推行新教工导师制培养模式,帮助新教师迈好执教“第一步”,快速融入“建大家”。

新教工发展引航培训

提升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能力,鼓励并支持教职工学历进修、国内外访学、博士后进修,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组织103人到国外进行访学深造,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骨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辅导、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后勤干部能力提升课程等专题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综合能力。

教师访学活动

对标高端人才成长需要,搭建人才交流发展平台,邀请院士来校开展学术论坛、学术研讨、学术指导等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各层次学术活动120余场,形成了跨学科协同交叉学术品牌,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多措并举为人才成长发展把脉问诊。

院士指导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

学校制订《中共北京建筑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和评估,制订《北京建筑大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等师德系列制度文件,牢固树立“师德第一评价标准”的鲜明导向。成立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党委教师工作部,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单位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

坚持核心价值教育引领,开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健全教师理论学习调训制度,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理想信念教育轮训计划,依托“双百行动计划”、“首都国企开放日”“城乡体验日”引导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服务首都城乡发展。

中青年骨干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培训班赴井冈山、延安教育基地学习

“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                青年教师团队入选“双百行动计划”

坚持融入强化实效,扎实推进师德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师节师德建设系列活动,建立教师职前师德培训体系,创办“思享汇”沙龙、专题网页、微信端等宣教平台,促进师德教育浸润融入。

                                         教师节庆祝大会                                 新入职教师宣誓仪式    


                            “思享汇”沙龙启动仪式                        “承师风,话成长”访谈交流活动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推进育人思想理念落地生根。以课程群建设为阶段性目标,“三步走”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阶梯式”铺开课程教学改革,广泛深入开展师资培训,贯通市校两级德育教学演示比赛奖项,培育优秀课程,推广优秀案例,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

                            专题培训会               “最美课堂”教学演示比赛               交流沙龙

坚持严管厚爱,把紧师德监管,开展心理帮扶。落实师德考核、师德审查,建立健全师德负面清单,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教职工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全面加强学校对教职工的关心关爱和温暖帮扶,成为北京地区第一所系统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校。

教职工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悦芽小语”心理健康专栏

编辑:高蕾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