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部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供稿:郭岩 杨琳 审核:李雪华 发布时间:2022-11-1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1月14日,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和北京建筑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培训中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班”、“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在西城校区与线上同步顺利开班。

开班仪式上,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副主任李琳琳,我校科发院常务副院长、高精尖中心办公室主任、培训中心法人李雪华,设计学系党支部书记滕学荣出席并致辞,仪式由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培训中心主任吕小勇主持。文化传承中心非遗培训负责人董金子,我校非遗研培计划负责人杨琳、培训中心副主任郭岩、建筑学院设计系副系主任朱宁克等相关专家和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1df7a6581e3c473d839cddecd9918e8d.png

李雪华首先代表学校,对北京市文旅局、文化传承中心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培训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是大力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服务首都非遗文化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介绍了教学研究领域中,有关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保护传承是我校的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在教育培训工作上,北京建筑大学培训中心整合学校设计类等相关学科优势资源,主动对接文旅局非遗保护人才教育培训需求,是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精细谋划的结果。滕学荣代表建筑学院,介绍了在非遗保护领域开设的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学科方向和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活动组织、以及所获荣誉情况;并指出本次培训将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及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将促进建筑学院非遗保护传承的教育与研究。

李琳琳欢迎各位学员参加培训,感谢我校对培训的精心组织筹办。她指出本次培训的目的是在新时期首都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通过解读非遗保护政策、非遗保护方式方法等内容,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履职能力,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非遗与传承创新、非遗与新媒体传播、非遗展陈等内容,探索家居生活美学相关的传统工艺与当代消费审美相结合的方式方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提升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创作水平,激发创新热情。最后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结合新形势,深刻认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二是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充分发挥非遗的特色和优势;三是适应文旅融合新环境,探索多元发展新路径。

本次培训共开展为期20天的双专题教学,总计75人次参加,学员主要包括全市各区文旅局的非遗主管领导、保护工作人员以及非遗传承人群等。校内外相关领域教授与资深从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教授课程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非遗保护政策解读、非遗与家居美学设计、文化传承与创新、非遗与生活美学、传统工艺创新、非遗展示与推广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针对性提升参训学员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及管理水平。

78f19d8466a74e799fd9ad3b8a134eec.png


编辑:唐道莹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