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以文化人 做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践行者

部门: 发布时间:2016-12-20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具有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蕴含着浓厚的历史味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理念,校党委宣传部结合办学特色融入主题教育,号召全校师生“做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践行者”。通过师生对北京街区和古建筑风貌、历史故事、现状及空间环境等内容的深入了解,引发师生对历史责任的思考,鼓励师生发挥专业所长保存北京古都风貌的历史记忆。

  建筑学院党委积极响应校党委宣传部的号召,成立“古都风貌保护”志愿者服务团。以古都北京的建筑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不同历史时期的45处代表性历史建筑为对象,开展古建筑摄影、文化故事挖掘、建筑细部记录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截止目前,团队已完成西城区共11处历史建筑的调研工作,收集历史建筑图片3000余张,编撰文字成果12万字、手绘古都北京风貌地图20余张,深入社区开展建筑文化宣讲6余场。

  本次展览以“西城古迹寻踪”为题,梳理了建筑学院师生现阶段的调研成果,展出了西城区11处的历史建筑图片和文字成果,其中建筑摄影和手绘风貌图完整地留存了现有历史建筑的风貌,文字成果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建筑的感官感受,目前展览已于12月11日在大兴校区图书馆一层西厅展出,展期一个月。现将11处的学生调研心得和手绘图展示如下。

  

  1.白云观

  带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敬畏,我们走进白云观。在调研中,我们感受着中国道教建筑的文化、倾听着邱祖殿的逸闻趣事,不禁为白云观严整的轴线布局、辉煌的殿宇、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及精美的雕像所动容,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建筑日益“世界化”的潮流下,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逐渐丧失,作为身处北京的建筑学子、未来北京的建设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优秀的建筑文化,使我们的文化、建筑以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世界。

   ——园林161 刘俪婷

  

  

  作者:建141李慧东

  

  

  2.白塔寺

  “ 紫竹听风语,白塔降龙渠。”走进修缮一新的白塔寺,我们感受到了白塔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考究的装饰样式。作为古建专业的学生,在调研中,通过对建筑实体的感知,我们对书本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白塔寺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弥足珍贵。白塔象征的“因果轮回”,正是古人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作为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践行者,我们在学习古人精湛建造技艺的同时,也要努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与实践进行传承,发扬光大。

  ——古建161张典

  

  

  作者:古建141 马佳煜

  

  3.法源寺

  当我们走进法源寺,眼前的一殿一宇,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显得古朴深邃,记录着历史的痕迹。沿着寺院中轴线行进,我们感受着一进进院落的围合之势与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空间组合,也不禁回想起古寺中封存的千载往事,感慨万千。

  古寺完好的保存来之不易,我们建筑学子在调研之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城市设计的层面做到对历史建筑最大的尊重。相信在未来更精细化的城市建设中,将来的建设者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历史建筑的重要价值。

     ——古建161  张典

  

  作者:建143 李鑫然、王沁雪

  

  4.牛街礼拜寺

  行走于寺内,曲径回转的幽深格局超出我的想象。一层一层封闭式的建筑,中式的殿堂楼阁与苍翠的树木,将世俗的世界远远隔在了墙外。而我也从未在北京见多这么多的异域面孔——中西亚民族风格的人,从他们身旁走过仿佛都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阿拉伯乳香和没药的气息。

  走过大殿,只在门口稍稍一望,却像是望穿了千年的历史,阿訇的古兰经回响在耳边,邦克楼又在呼唤信徒。不禁想起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想起了梁家三代人的命运跌宕,不禁感慨家族有兴衰,而精神永存。对我们而言,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吸引我们不断努力去挖掘建筑更深层次的内涵,让它曾被人遗忘的内容再次绽放光芒。

  ——古建161  郝好

  

  作者:古建141李美萱

  5.护国寺:

  对于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豆汁和焦圈儿这些小吃是护国寺街的专属代名词。但我们在深入调研后发现,这个拥有着800年历史的护国寺街,不单单因为小吃而声名远扬,它还沉淀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王朝的兴衰、京剧大师的人生悲喜、老北京民俗传承的坎坷历程……

  这次调研让置身于古建筑之中的我们看到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青砖灰瓦与霓虹闪耀,古典风韵与青春活力,这一切的变化塑造出了一个新的护国寺街。作为古都北京的建筑学子,我们应当结合护国寺重建的历程,学习历史建筑保护过程中的经验并总结教训,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发挥专业所长,为古都北京风貌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建161  郝好

  

       作者:建141李慧东

  6.南堂:

  踏进南堂,不同于她外表的平凡,灰砖白石像是一层薄纱,轻轻掀去,窥见她百年风华。拱形的堂顶,精致的砖雕,四周镶嵌水磨石的柱石,柱顶点缀木刻浮雕镏金花纹,五彩的玻璃花窗,富丽堂皇。

  置身于教堂富丽而寂静的场景中,似乎看到了昔日在教堂内飘忽的身影,看到了壮丽恢宏的景观和祈祷场面。那青砖教堂的圆形尖顶,甄清了历史烟云的幻象。

  建筑中蕴含的文化,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去挖掘。中华文化兼容并包,而北京作为三朝古都,接纳了许多外来文化,外来宗教的建筑为古都风貌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作为北京古都风貌的保护者,我们应怀着一样的尊重去对待这些建筑。

  ——古建161  郝好

  作者:建141李慧东

  

  7.西什库教堂

  “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一句儿时的歌谣,让我从小便对西什库教堂充满好奇。

  西什库教堂作为大清帝国兴衰的见证者,几经搬迁、重建至今依然屹立在北京西城,教堂是一处中西合壁的建筑,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围绕哥特式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在这里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在中华民族土壤里焕发出来的新生命,让我们领略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首都北京的建筑学子,我们要发掘这些承载记忆与历史的历史建筑,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感受古都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实161  郎颖晨

  

  作者:建143史春雪1

  

  

  8.历代帝王庙

  对历代帝王庙的调研,就像是在阅读中国王朝史。从三皇五帝到历代明君,从开国帝王到名将贤臣,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民族记忆,每一段故事的背后都透射着各个王朝的兴衰更迭。其精神内核“景仰德政,崇敬先贤”在新时代的意义依旧重大,而它在帝王庙中通过建筑空间的营造得以体现,足见先人的智慧。

  作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之一,历代帝王庙传承了“追溯过去,放眼未来”的文化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何尝不是建筑学学生应具有的设计思维。对待经典,唯有了解内核才能传承超越。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辩证地看待潮流和时尚,努力学习,创造经典的美,为今日北京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古建161  白咏桐

  

  作者:古建141李美萱

  

  

  9.恭王府

  穿梭于富丽堂皇的府邸,置身于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恭王府尚朴去华,庄严肃穆的独特气质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心里。尽管在历史更迭中,恭王府已成为大清遗梦,但当我们真正徜徉在这座清代王府花园时,它当年的繁华又浮现在了我们眼前。这些别致的殿宇、和玺彩画、匾额、砖雕等建筑细部,更是见证了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走出恭王府,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了解又多了一分。我不禁感慨,当我们想要通过一座座建筑去窥探历史,当我们对过去的工艺产生敬意,对这一幕幕承载记忆的文化坐标萦绕在心时, 古建筑历经风霜穿越千年的屹立终于实现了它的价值,而蕴含其中的多少优秀中华文化更待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建实161 郎颖晨

  

  作者:建143李鑫然

  

  10.万松老人塔

  拐进弯弯曲曲的胡同,调研团队一行人望见了沧桑寂静的万松老人塔。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塔如同一位从历史中走来的老人,坐落在不起眼的胡同杂院中,时间的磨合将老人塔与周边胡同的老房子融为一体。塔院围墙上的斑驳痕迹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书,诉说着老人塔在时间流淌中经历的种种。

  沧桑老人塔,如今已然融入到了人民的生活之中。当书局与墓塔碰撞,老人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次启用它新的功能。周边百姓在书局内惬意地翻阅报刊查阅书籍,这给孤寂的老人塔带来了温馨。这种将传统文化气质与新时代的文教功能结合的方法正是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而这或许也是老人塔在新时代最好的存在方式。

  ——园林161   刘俪婷

  

  作者:古建141李美萱

  

  

  11.天坛

  曾经,天坛是属于帝王天子的祭坛,如今,天坛是属于人民的公园;曾经,命运需跪问上天求答于天数,如今,命运正静静躺在自己手中。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巧夺天工的建筑构造技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名建筑学子,如何将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精神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并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是我们无比重要的任务。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屋檐去探寻天坛等优秀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将古人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文明更好的融为一体。

  ——古建161  白咏桐

  作者:建141李慧东

  

  结语

  “一殿二庙三四街,

  五六百年纸上呈现,

  历历过往七八,

  庇护旧梦,

  少年志向不负坤乾。”

  此次展览是对做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践行者之西城古迹寻踪活动前期活动的一次梳理与总结,希望以此展览强化全校师生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意识与责任,搭建学校传播优秀建筑文化的平台,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工作中来。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