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构建“爱生”工作体系 推进三全育人目标落实

部门: 发布时间:2016-03-1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摘要】北京建筑大学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将“爱生”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挚爱?博爱?深爱”为核心,体现“爱”的主动性、包容性和交融性;通过深度融合、深层推进、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爱生;工作体系;内涵发展

 

  “爱”是教育的本质,“爱生”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于近现代教育实践,是师德的基本价值追求,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建筑大学提出的“爱生”工作体系,将“大爱”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营造“爱生尊师、重教乐学”的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爱”的主动性、包容性和交融性,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支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保障。

  一、创建“爱生”工作体系,推进全员育人工作落实

  1.在主动性方面,体现“挚爱”,突出一个“真”字,推进全员育人工作落实。学校建立了“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构建了爱生网络社区,搭建全员参与的师生“全天候”交流平台,建立了1天不答复学生诉求,诉求内容发送短信至部(处)领导;3天不答复,诉求内容发送短信至主管校领导;5天不答复,诉求内容通过短信发至校长的1-3-5反馈机制,交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增强育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提前研判、主动把握,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服务,以教风学风建设、育人榜样评选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核心的全员育人意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在包容性方面,体现“博爱”,突出一个“广”字,推进全过程育人工作发挥实效。学校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在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人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导航服务,落实全过程育人;强化学业与发展过程管理,依托学校学业指导和发展辅导中心,为各阶段学生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协同创新新生教育和毕业生指导服务模式,突出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中国梦建大梦引领工程、思想素质提升工程、优良学风建设工程、身心健康教育工程、优秀骨干培养工程、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为载体,形成全过程育人合力,逐步形成包容和激发学生创新型人格养成的大学精神文化,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广泛的引导和服务。

  3.在交融性方面,体现“深爱”,突出一个“深”字,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水平提升。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志趣,把教育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爱生沙龙”、“名师恳谈会”、“理论学习研习会”等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师生交流活动,搭建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思想、启迪智慧、激励人生的“双提升”平台,强化深度辅导,与学生开展深入、持续的交流;分层分类做好重点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学生党建、学业发展等平台建设。

  二、注重顶层设计,统一思想,完善体制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署落实。学校建立由学校领导与学生相关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爱生”工作体系联席会机制,负责统筹学校“爱生”工作的开展,强化“爱生”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强化岗位育人要求。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大会、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会等为契机,组织教职员工围绕“爱生”工作体系开展广泛深入讨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爱生”工作体系在每位教职员工岗位的落脚点和要求,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与育人要求紧密结合,在潜心教学、悉心科研、细心管理、热心服务中扎实落实育人工作,促进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岗位育人,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果。

  2.实施教风师德建设工程,弘扬“爱生”精神。学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四有”教师标准,在教师中弘扬“爱生”的精神理念,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广大教师做到厚德笃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开展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举办师德论坛,建立师德监督的有效机制,严格考核管理,把师德表现作为评优奖励和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学习进修的重要依据,将师德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平台。

  3.结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施卓越管理行动计划。为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学校积极推进各部门将“爱生”工作的建设目标与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改进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丰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内涵,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质量,积极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实行学生事务限时反馈制度,线上线下结合,限时答复、追踪解决。开展一站式、预约式等服务,创新载体,提高服务学生的质量和效率。

  三、注重特色定位,强化整合和全过程引导,增强服务能力

  1.加强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研判工作,增强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学校与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定期开展调研并形成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学习状况分析报告,做好学生成长发展整体状况和需求研判。建立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制,充分听取不同类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作为开展和强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畅通学生意见传递渠道,设立“校领导接待日”、“院长接待日”,常设“校长信箱”,完善校院领导联系学生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代表的作用,完善学生建议“提案式”协商解决机制。实行服务学生工作测评制度,组织开展服务学生工作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纳入部门和部门领导考核,增强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针对学生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需求,坚持学生服务体现个性化、动态化、精准化。学校实施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拓展培育计划,推进导师负责制,完善学生分类指导机制,加强学生发展辅导和学业指导。紧密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全面拓展培育计划,通过核心价值观引领、综合能力拓展、职业发展教育、学生服务保障等四大育人平台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出国、考研、创业、就业指导等各项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为培养一流建筑行业骨干和领军人才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四、注重创新载体,强化融合,全面打造服务平台

  1.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保障“爱生”工作体系落地生根。学校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学生思想特点形成、趋势分析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开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与发展辅导中心,统筹开展学生学业指导与发展辅导工作,构建校院联动的学业指导与发展辅导工作体系,满足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成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全面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对学生创业活动进行积极引导,提供有效服务和支持,大力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调实践育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学生社区服务中心、餐饮服务中心,全面加强学生资助和生活服务工作,整合各类学生生活服务事项,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和保障;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直接面向学生开展指导、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强化培训交流,促进工作创新,切实服务学生成长发展多元需求。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级“两季六节”(迎新季、毕业季、科技节、心理健康节、宿舍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品牌活动,推进校级、院级、班级等层次的学生教育特色活动建设,引导形成“一院一品牌、一班一特色”的格局,加强学校与家长、校友的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和校友联盟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对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五、注重网络教育、社区化育人,加强“网上北建大”建设

  学校以“爱生”体系构建为目标,线上线下结合,积极打造“网上北建大”,建设精神家园。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开辟“思政新鲜事”、“网络课堂”等空间,畅通网络社区师生沟通渠道,为每个单位、每位教师和学生设置主页,通过主页功能实现社区互联,畅通学生和教师、各单位沟通渠道,实现全天候、零距离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最及时、最快捷的教育指导服务。建立网络社区服务诉求反馈机制,学生诉求可直接传递给相关部门,引导各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有效解决学生诉求;增设学生服务满意测评机制,通过学生自主方式推进诉求解决。

  学校“爱生”工作体系,着眼于爱的主动性、包容性和交融性等三个特征,从温度、广度、深度等三个维度,将“爱生”的教育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对实现学校“提质、转型、升级”,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大学具有持续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