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 供稿:机电学院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4-09-10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建大七载
求知与兴趣锤炼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勇攀高峰
热爱与执着点燃他科技兴邦的理想
坚持将科研“冷板凳”坐热
专攻车辆故障动力学理论研究
探明轨道车辆顽疾的表征规律
回归母校,他为学生点燃梦想的火种
志在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攀登者”
他是学生眼中的大学长、大师兄
他是机电学院副教授王金海
教师档案
王金海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
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态建模与分析、机电装备动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在《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Nonlinear Dynamics》《机械工程学报》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自2008年进入建工学院求学至今,王金海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这15年来,踏实肯干是周围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正是这种优秀的特质赋予了他不断前行的力量,帮助他不断成长。这15年,我们见证了北建大的巨大飞跃,也见证了优秀校友的成长之路。
求知与兴趣
埋下探索未知的科研“种子”
2008年,王金海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汽车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初入大学的他对专业一窍不通,对车辆也不感兴趣甚至在开学第一天的新生见面会后就担心不能顺利毕业。,他下定决心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珍惜每一个与老师交流的机会。王金海回忆大学生活时说道:“上大学的时候,所有任课老师都知道我的座位是讲台左侧的第一个,这个位置是属于我的。” 在课业之余,他还积极参加汽车爱好者协会的活动,参加了多个车辆领域的科技竞赛。正是这种坚持,让王金海对专业从陌生走到了熟悉,逐渐孕育出了对他对专业的兴趣,坚定了他继续探索车辆知识的决心。
王金海任队长主持研发的北京建筑大学赛车队方程式赛车(第一排右5)
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他在导师的安排下从事轨道车辆领域的科学研究。通过导师的科研项目,他有机会与实际工程场景接触。第一次将学到的数学、力学等知识用到真实的车辆问题上,他感到十分有趣。在这个过程中,王金海发现了现有知识、理论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存在的不足,他也开始思考如何提出更行之有效的算法与模型解决这些缺点。
然而,科研路上的他并非一帆风顺。王金海回忆,第一次论文投稿曾被编辑批评的体无完肤,他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感受到强烈挫败感的他便去找导师,导师鼓励他,“失败是常有的,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地去做,不要轻言放弃。”王金海从这样的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总结经验,也历练了他不畏失败、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建大的,老师们对我的教导与帮助、导师对我的关怀与信任是我成长。北建大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恩校。”
求知与兴趣使王金海爱上科研,而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他敢于挑战高峰的勇气。在北京建筑大学学习的这些年为他埋下了从事科研的“种子”,也是他返回母校从事教育事业的。
热爱与执着
勇攀轨道车辆服役性能保障
理论领域科研高峰
博士毕业后,王金海回到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也进入城市轨道交通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为了一名研究人员。服役性能保障理论研究是当前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与传统的结构可靠性、机械动力学等领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传统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于装备的设计性能或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工作性能,而服役性能保障理论则倾向于装备运行全生命周期的性能演化分析、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
“我的研究方向是被称作故障诊断基础的故障机理研究,聚焦于车辆动力学的故障表征领域。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领域,我却对它情有独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坚持才是攻克科研难题的致胜法宝”。科研需要长期坚守,“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他每一天都在践行着这句话。作为一名青年科研人员,甘愿坐科研“冷板凳”,持之以恒把“冷板凳”坐热,是很可贵的一种精神。
王金海对轨道车辆齿轮传动系统进行动力学试验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下,王金海提出了包含齿轮、轴承等多种基础部件的精细化建模方法,探明了这些关键部件在时变非平稳过程和多振源强噪声环境下的动态特性与特征演化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车辆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内涵,为故障诊断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在他和研究团队的努力下,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省部级科技项目的研究经费资助,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除此之外,王金海也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积极介绍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
王金海参与国内外会议、主持分论坛的情况
面向首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发展需求,王金海多次参与到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中,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在线路实验中,经常与团队成员彻夜战斗。“实验每次都要等到地铁运营结束后,做完也要三四点钟了,然后打个盹儿到八点左右,再来拆掉设备。虽然很辛苦,但采到了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后,大家都激动地睡不着觉。”
王金海与团队成员通宵进行线路试验
风雨过后见彩虹,在王金海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服役性能评估与故障诊断方法,为轨道交通车辆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理想与情怀
点燃学生的梦想火种
讲台上的王金海永远充满热情。“我很享受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不仅是因为我想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更是因为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我希望他们能越飞越高。”王金海。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金海与班上的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他更希望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的想法。“有些同学不愿意听课,不是因为他不想学,而是因为他可能基础掌握的不牢靠,这样我就需要为他们补充一些知识。”工科生最重要的是工程思维,王金海在课上通过案例与知识点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的课上,北京、贵州、珠海等多个典型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案例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轨道交通系统容量、技术类型的认识,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王金海通过班会与同学交流
作为一名班主任,王金海鼓励同学们积极寻找自己的兴趣,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规划自己的人生。大学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阶段,他始终坚持传达给学生一种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正能量。王金海引用苏步青先生的名言“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鼓励同学们在大学时光努力拼搏,不负韶华。2023年,王金海带的城轨卓越202班中有3位同学成功保研至浙江大学、西南交大和苏州大学,班中大部分学生经历了刻苦的复习完成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希望的火种照亮未来,他们怀揣着梦想向更高的山峰发起挑战。
谈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王金海希望很好地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面向科技创新前沿,丰富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面向教育现代化,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科研兴趣,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从教感言
从教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在这几年中,我感受到“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我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攀登者”,而不是把他们打造成“登山杖”。希望同学们在的几年中,能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更能拥有足够的能力、坚韧的意志实现这个目标。
编辑: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