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栉风沐雨坚守科技前沿 三尺讲台绽放师者初心 —— 记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季节

部门:党委宣传部 供稿:李小虎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1-08-15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头戴安全帽,在工地上检测建筑材料,指导项目施工” “冒着酷暑严寒,在户外进行道路施工监测”“带领团队师生坚守在工地,从深夜一直工作到凌晨”…… 这些又苦又累的类似“农民工”的工作场景,看似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毫不相干,却是北京建筑大学季节教授三十年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日常写照,也是她钟爱一生的事业。

三十年如一日,她科技攻关不断探索,将别人眼中的“垃圾”变成“宝”;她巾帼不让须眉,突破技术壁垒,高质量服务首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她深耕三尺讲台,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着一批批北京建筑大学师生,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她就是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季节。


突破技术壁垒,科研服务首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随着首都北京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排放高、污染重、能耗高、产出“垃圾”无法高效利用等问题亟待解决。依靠国外技术处置固废,价格成本十分高昂,且效果很差,如每吨进口再生剂的价格在5万元以上,对此,季节教授看在眼里,痛在心底。2018年的夏季,她带领团队冒着酷暑,深入一线对白马路、通州张台路等几十条道路进行实地检测,走访调研了北京16个区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近百家建设企业,摸清了北京地区建筑垃圾的第一手资料。回到实验室,她不畏劳累,马上夜以继日的投入研发工作,从顶层方案规划与设计、生产工艺调整与优化、产品检测与监控等全过程反复论证与试验,最终打破国外再生技术的壁垒,成功研发了适用北京建筑垃圾材料特征的高效再生剂,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为北京市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北京模式”。

团队是住建部全国35个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的技术支撑小组,在为期2年的项目期内,团队成员分批、分组深入35个试点城市,收集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建筑垃圾数据库与管理平台,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科学保障。

季节教授及其团队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大主题,在大宗固废的资源再清洁化利用领域深耕三十载。从基础理论创新、上万次的试验,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发明了晶格化网络增强、极性相似熔融、微交联增韧等原创技术,解决了新、旧材料界面混溶差、再生材料疲劳耐久性差等“卡脖子”基础性科学难题,开发了植物油基高性能再生剂、热塑性弹性体基复合抗车辙剂、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等多项专利产品,将固废“变废为宝”的同时注入了“绿色基因”,极大限度地降低了开采新材料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真正实现了固废高效资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低碳发展。季节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不同类型节能减排型交通领域新材料,不仅可提高废旧材料的利用率,高达50%以上,而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以上、节能40%以上、延长设施使用寿命10%以上。研究成果在北京、河北、宁夏、内蒙古等道路工程中广泛应用,成功利用固体废弃物近千万吨,为相关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近百亿元。

三十年的坚守与付出,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季节教授及其团队荣获国家及省部级特、一等奖10项,二、三等奖30余项,主、参编各类标准30余项,发明专利50余项。季节教授获得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

此外,季节教授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和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注民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多篇政协提案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被评为2019年北京市社情民意优秀个人和优秀盟员,提交的“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优化北京城市主干道公交专用道利用率”等关注民生的提案受到了《北京新闻》、《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深耕三尺讲台,为首都道路交通建设输送北建大人才

季节教授在注重科研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教师的初心,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她常常跟团队青年教师讲“作为老师,三尺讲台永远是老师的第一要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老师最大的财富”。

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实践的认知,更深刻地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季节教授坚持把讲台搬到工地,不遗余力地穿梭在每个可能接收学生的工地中,说服工地解决和安排学生进行工地实践。为了避免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困扰,施工均安排在深夜进行,季节教授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坚守在工地,现场跟进施工的实际进度,常常从深夜一直工作到凌晨。季节教授带过的学生无不感慨:“季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实践能力,更可贵的是她那种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季节教授身正为范,以德为先,注重团队建设,团队由本-硕-博-博后-青年教师组成,注重对团队“工匠精神”的培养,引导团队师生爱国敬业。她常说“道路工程体量大,贴近民生一线,如果道路质量能提升一小步,哪怕能多用一年时间,都将会给国家和社会节约万亿的资金,这些钱用在扶贫可以解决多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用在建设希望小学,又可以帮助多少儿童安心读书!”。在季节教授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一代一代的青年教师聚拢在她周围,针对社会热议的雾霾、热岛、内涝、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发明了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技术,开发的道路可以主动抑尘、夏季清凉、雨季不内涝、降雪不结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一个个“痛点”问题,团队由此荣获“互联网+”、“创青春”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奖励30余项以及“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倾情付出、广播桃李,季节教授指导的学生多次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高校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季节教授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培养的学生分布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诸多岗位,并逐渐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如2000届毕业生司晓炜获“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季节教授凭借对教学、科研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着一代代青年,在创新和实践中找到自我价值,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编辑:李小虎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