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2022(第六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专题论坛六——“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与综合防灾”成功举办

部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供稿:秦昌安 摄影:秦昌安 审核:韩淼,季节,李红 发布时间:2022-11-25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2年11月20日,2022(第六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专题论坛六——“城市基础设施更新与综合防灾”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成功举办。本专题论坛围绕大型公共建筑隔震(振)结构设计、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价、地铁周边建筑隔振方法、地震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等议题展开,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本专题论坛是2022(第六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庆英大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王涛研究员、清华大学潘鹏教授、中南大学国巍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高向宇教授,以及北京建筑大学焦驰宇教授和张艳霞教授等7位专家发表主题报告。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出席会议,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季节主持会议。

任庆英大师做了《首都博物馆东馆隔震(振)结构设计》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东馆各楼的结构体系设计,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享大厅采用钢-木混合排架结构,并通过时程分析法研究了主楼的隔震性能,各部位均满足规范要求。

王涛研究员做了主题为《城市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初探》的报告,提出了用于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评价的量化分析框架,基于状态树方法对急诊医疗系统抗震韧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建立了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评价Benchmark模型,考虑震后基础设施损伤进行了震后医疗服务可达性分析。

潘鹏教授以《地铁周边建筑隔振方法研究》为题做了报告。他指出通过建立可信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地铁振动传播规律,以此研发了隔振器产品,并给出了隔振器设计参数、材料选取和外形设计,并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进行了隔振效果验证。

国巍教授做了《地震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数值与物理模拟技术最新进展》专题报告。报告聚焦于系统地震链式灾变全过程模拟及物理验证难、系统地震链式灾变指标表征难、以及系统地震链式灾变风险防控难等挑战,创新实现了数值仿真与物理试验融合的模拟平台。

高向宇教授做《大型电力钢结构主厂房动力非弹性扭转及抗扭振动台试验研究》专题报告,通过F-BRC和F-BRB钢框排架结构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建议在高烈度区使用F-BRB消能减震结构体系。

焦驰宇教授做《城市曲线桥抗震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专题报告,研究了复杂受力桥墩的非线性力学行为、考虑墩高和碰撞的小半径曲线桥的损伤破坏规律,提出了考虑扭转效应的骨架模型,建立了非规则桥梁墩柱数值模拟方法。

张艳霞教授做《可恢复功能韧性钢结构体系研发》专题报告,通过梁柱节点试验研究和静力推覆试验研究,提出了可恢复功能钢框架结构体系,适用于较大跨度的高层建筑,并将装配式技术融入到该体系中,得到了工程的广泛应用。

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教授做了论坛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创新提出了抗震、隔震和减震等技术、方法和评价体系,从理论、试验和数值分析角度阐述了提高城市抗震韧性的机理,有助于城市抗震韧性与防灾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