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全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 供稿:赵翩翩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2-09-30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专访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

 本报记者  赵翩翩

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始终扎根京华大地办教育,服务北京城乡建设发展,全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为首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今年,北京建筑大学将迎来建校115周年,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李军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建筑大学作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始终与首都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同向同行。新时代的首都为我们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为’,是否真正‘有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始终坚持学校的初心使命,把握未来工程教育规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要始终坚持扎根首都建设,打造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特色学科生态体系,构建有组织科研新形态,不断增强服务发展的办学实力。要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打造“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

记者: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党建引领和育人工作的关系?学校又有哪些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呢?

李军锋: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科学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城乡建设领域高级专业骨干和领军人才。

学校创新提出以服务首都功能定位为导向,“党性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把工程教育理念融入实践育人各环节,让学生在参与项目中实现党性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校率先建成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实训基地,5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连续6年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和“首都文明校园”称号,成为首个获评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市属高校。

记者:近年来,学校围绕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都做了哪些有益探索,取得哪些溢出效应?

李军锋:学校基于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凸显“建筑味十足”,突出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一是“全覆盖,有亮点”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推动课程思政进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课程教案。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探索教师主导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激励机制。

二是实施“融入式”思政教育新模式,建成“一学院一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全体任课教师守好责任田,形成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行业大师专家”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有力地推进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是以首都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价值塑造”。形成《建筑伦理》等10余门特色课程,1门课程获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程”,7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善用“大思政课”引领立德树人

记者: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推动思政课不断改革创新,如何善用“大思政课”引领学校的立德树人?

李军锋:学校建立健全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统一规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深入推进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落到实处,形成全面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推进优质课程群建设,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制定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方案,“思政课创新提升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火炬行动计划”,在市属高校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二是以“八个统一”为目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了以“互动议题、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指点迷津”为内容的“四重奏”教学模式,形成了“思政﹢专业、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走进北京红地标”等项目为支撑,打造系列行走的思政课。

三是“三支队伍、三个课堂”,建设“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思政教学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一体化打造学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三个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教学方法改革探索”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

服务首都城乡建设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记者:北建大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发展为使命,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做了哪些探索,形成了哪些经验?

李军锋:学校始终坚持将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与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宜居福祉相结合,探索构建新时代建筑类高校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未来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人才。

一是提出“一化三型”(卓越化、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机制,优化重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减少总学时的前提下,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25%。

二是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实践型育人师资队伍。以“一人一教改,教改全覆盖”理念为指引加大师资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支持力度,鼓励各专业发挥专业优势组建校外兼职导师队伍。目前,已实现本科生校内学业导师全覆盖,全部专业采用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

三是更新“课程﹢项目”的创新实践型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开设36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等方式,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领师生开展“通州旧城区更新设计”“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等服务首都建设发展实际工程项目。

四是构建“校内﹢校际﹢校企﹢校地”多元协同的创新实践型育人平台。开展“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系列行动计划”等品牌实践活动,发起成立京津冀建筑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促进校内外资源多渠道聚集,推动产教融合,拓展人才培养路径。

使命在肩 全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记者:北建大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求?学校正在全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军锋:今年是学校办学115周年,回顾百余年校史,代代北建大人始终把为首都和国家城乡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和智力支持作为使命扛在肩上,始终与首都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同向同行。一是发挥学科人才优势,打造服务首都发展的智库。整合校内资源,构建高水平智库型人才队伍,在城市更新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与技术研发等领域创建学术高地。二是创新大科研组织体系,推进政产学研用贯通融合。依托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先后成立了北京城市保护和更新研究院、乡村振兴实验室等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立城市科技产业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三是聚焦“三规”落地,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北京建筑大学服务首都功能定位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主持天安门城楼保护修缮、故宫建筑群修缮项目40余项;服务北京奥运场馆等180余项重点工程;积极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等编制、实施工作,为“三规”落地落实落细提供了“北建大方案”。

学校现已成长为北京地区建筑类学科集中度最高、工程技术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获得国家、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级奖项18项、国家级奖项817项,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目前拥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已有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50%的全部本科招生专业。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校教师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1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60余项,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人均国基金数量、授权专利数量、EI论文数量和科技奖励数量居全国建筑类高校首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成立市属高校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25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各类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团队27个。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