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首发 填补研究空白

来源:人民日报 供稿:刘兰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3-05-24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近日,《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首发式暨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举办。全书首次以专家援助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城市规划史进行系统研究,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苏联专家援助城市规划活动的专著,填补了北京城市规划史和中国城市规划史的一项空白。

《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新书揭幕。

成书过程:深度访谈50多位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

据了解,《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一书作者为北建大教授李浩,会上,李浩简要介绍了新书研究和创作情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北京从一座人口100多万、建设用地限于城墙之内的封建帝都,一跃而成为一个人口2000多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历史巨变。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北京的用地布局结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城市规划工作逐步定形的,此阶段来华苏联专家的援助对首都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学术界尚缺乏专门的系统研究。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浩教授团队着眼于为首都建设提供历史镜鉴的现实需要,多次赴中央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和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等广泛查阅一大批原始档案资料,对50多位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访谈,并对“一五”时期主管城市规划建设的郑天翔日记进行了系统整理,经过连续多年的学术深耕,完成《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一书。

该书以1949年至1960年先后四批次来华的苏联规划专家为切入点和观察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城市规划史进行了专门的系统性研究,系统梳理了1953年第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1957年版、1958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背景、规划工作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其实施情况,科学分析了北京以老城为基础进行改建和扩建、“环形+放射”的道路网格局和分散集团式的空间布局等规划模式的形成原因和响应机制,揭示了首都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矛盾性及其历史规律,生动再现了首都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全书以大量事实表明,1949年至1960年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专家学者:该书首次披露大量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档案资料

北京市海淀区原副区长、甘肃省天水市原副市长郑京生作为特别嘉宾参会,本书中大量第一手史料为其父郑天翔1953年至1958年主管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期间的笔记和日记等。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大玉指出,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诞生70周年。该书的出版,是学校城乡规划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当下,学校正奋力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培养面向未来的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人才,学校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学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理论研究,希望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当代首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撑。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70周年、首都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规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陆新之表示,《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一书对新中国成立之初首都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现代城市规划起步的重要阶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度的讨论,并首次披露大量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在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与基础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具有极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指出,该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通过研究北京的城市规划史以期对全国规划史的研究发挥启发和示范作用。该书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北京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书中除了大量文字史料的呈现外,还有很多图像资料,这对于历史研究都非常珍贵。

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71245/6924175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