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守中轴文化根本 护中轴整体文脉

来源:北京日报 供稿:秦红岭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3-10-3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认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离不开对中轴线建筑文化的多视角探讨。《城脊: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研究》便汇聚了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研究的诸多成果,为中轴线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中轴线也是精神轴和文化轴

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一种建筑空间序列,也是各类皇家建筑与公共建筑、桥梁、街道、水系等诸多要素在时间长河中的层层“叠加”。古今建筑汇聚一线的北京中轴线,其建筑艺术之美是一种整体组合的空间结构之美,如卷轴风景画般可卷拢、可展开,正如为本书作序的李建平所说,北京中轴线上建筑不仅大气、庄重,还借北京南低北高的地势,有序、深邃地展示出中国古代都市建筑之美,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成一种韵律感,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精神轴和文化轴,是中国古建筑营城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文化理念和哲理观念。例如,北京中轴线长度大约为15里,“15”绝非单纯的数字而已,而是反映了中国的数理宇宙观和天人合一观,蕴含很深的文化含义。又如,北京钟楼鼓楼位置独特,两座建筑摆在一条直线上呈南北走向,是全国唯一一例。这是因为定都城时首先要定中心点,而钟楼是最高起点,晨钟是天下号令发出的起点,钟鼓楼蕴含着时空统一的设计观(李先逵《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与哲理意蕴探秘》)。通过对北京中轴线朝向的考证,发现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的轴线制度,既是观象授时时空体系之投影,又是阴阳哲学、敬天信仰、环境地理、宇宙观念、礼仪规范之塑造。北京元明清城市中轴线与正子午线不相重合,逆时针微旋两度有余,是先人在具备了精确测量能力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与明堂制度、敬天信仰、顺山因势的择地观念存在深刻联系,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思想因素(王军《北京中轴线朝向考》)。从实践上说,北京中轴线是全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线,北京城以此为基准,形成了“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城市格局。因之,又可形象地把它说成是“城市脊梁”。从政治上讲,北京中轴线是古代社会“皇权至上,惟我独尊”的集中体现,它向世人宣示中国古代天人协和理万邦的治国理念,在新中国则是“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集中体现;从建筑艺术上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都城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代都城最后的结晶(朱祖希《向世人宣示天人协和理万邦——论北京中轴线的文化本真》)。

全面梳理中轴线文化特征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城市格局的基本构成,是都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是首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标志,具有自身的演变逻辑和独特的发展轨迹,具有“首都建筑”与“中轴线建筑”叠加的特殊功能。立足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构成的丰富、表现形态的多样,着眼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的生成性、功能性与展示性,要以中观视角建构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体系,以功能分析深化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研究,以跨界意识拓展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的应用空间(戴时焱《关于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价值打开路径的若干思考》)。

我们应当用变化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轴线的古今及未来价值,借中轴线文化彰显文明新形态。北京中轴线包括古代之源、现当代及未来之流的全生命过程,通过抢救、发掘、整理、研究,全面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利用、守正创新、多媒介传播,延续遗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文明进步。从这个角度而言,中轴线的变迁很重要,要摒弃重静态而轻动态、片面淡化后继特征的做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要求,用时代精华永葆遗产之树的常青(沈望舒《鉴中轴古今文化 识新形态首都文明》)。

北京中轴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遗产和城市景观,对其保护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和评估可借鉴“历史性城镇景观”和“景观传记”方法,全面梳理中轴线文化特征。“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将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带入了一个新的愿景,即以动态的历史层积性、文化关联性以及平衡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将北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这条“文化之脊”有机联系起来。“景观传记”提供了一种富有成效的遗产保护视角,它重视景观遗产的动态变化,叙事史料的多元采集以及文化历史和价值特征的跨学科梳理。这种以传记路径阐释景观文化史及其在遗产管理与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是遗产保护研究视野和方法上的有益尝试,有助于完整呈现中轴线景观的文化历史信息、空间结构分类、文化遗产原始的和后继的基本特征,便于决策者和规划设计者将其运用于空间规划、风貌设计导则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之中,使中轴线空间整治与建筑遗产管理能够更精准地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最大程度上保护、还原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强化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特征。

讲述更完整、更丰富的中轴线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要与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改善民生有机结合。中轴线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既要传承保护,也要创新发展。应根据历史积淀、时代需要、百姓期盼,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做到“保护为体,发展为用”。同时,中轴线地区的保护,应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恰当融合,包括胡同文化提升、街区风貌改善、生态环境修复、宜居环境创造、百姓民生改善、文旅设施安排等(陆翔等《北京中轴线景山至钟鼓楼段保护与利用研究》)。

推动北京中轴线上重点文物、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不能忽略中轴线建筑彩画的调查与保护,建筑彩画保护修复是古建筑修缮中的重要内容。中轴线有全国最好、等级最高的建筑彩画,如恢弘壮丽的紫禁城和独树一帜的先农坛彩画等等。先农坛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明清皇家祭祀先农的遗迹,被称为“神州先农第一坛”。其中,神仓院是先农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存遗迹看,历史上神仓院的建筑虽经过多次修缮,但绝大部分建筑内檐仍保留有清代雄黄玉彩画的遗迹,仅收谷亭为雅伍墨旋子彩画。神仓院的雄黄玉彩画遗迹,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清代地方官式彩画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同时也为我们判断现存区域建筑的历史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曹振伟等《先农坛神仓院建筑彩画调查》)。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中和”理想模式的活化石,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东方城市文明,其伟大价值凝聚在它绵延不绝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以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核心,突显其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强化其风貌特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条件,离不开对中轴线杰出性和普遍性价值的充分论证,离不开对中轴线建筑文化的系统研究,尤其是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融合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梳理以历史建筑群为核心的中轴线历史景观文化史,讲述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中轴线故事。

链接: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3/20231013/20231013_015/content_20231013_015_1.htm?storyId=AP6528678ae4b03181b5306900&userID=C7ECE7C1-CE0A-40EF-A10C-6F6EC9B3F6F8,0&isshare=1&channelId=newspaperBjrb&columnId=5f094d61e4b086b26e065158&contentType=12&isBjh=0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