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党委宣传部 供稿:汪洋海容 审核:孙强 发布时间:2018-10-25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进程以来,党和国家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从早期“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自信昂扬地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成功开辟出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出可供世界各国借鉴的“中国智慧”。回首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全面迈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时代。回首改革开放40年,北京建筑大学先后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完成更名,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如今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一步“提质、转型、升级”,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为此,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牵头开设“致敬改革开放”主题专栏,讲述北建大人的奋斗故事和奉献精神,感受北建大的历史沿革和事业发展。
相遇:“大我”惠及“小我” “小我”汇集“大我”
文法学院 秦红岭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相遇,有的相遇看视是一种偶遇,却是重要的机遇。在机遇面前紧抓不放,坚持不懈,终会结出累累硕果。这样的相遇,对国家如此,对个人亦如此。
1978年,中国与“改革开放”相遇,这是注定的相遇,也是时代的机遇。奋斗不息、改革不止的40年过去了。仅仅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从一个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5%、对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国家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到全球近15%,大国形象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20多年后,作为享受到国家发展红利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21世纪的第一年,我与“建筑伦理”相遇,从此走上了建筑与伦理的“联姻”之路。近20年过去了,早已成长为一名教授的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术标签——国内建筑伦理研究的开拓者。
以上两种“相遇”,似乎完全不具有可比性,但我却想说,两者虽然不可比,但却有着深深的联系。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国家的“相遇”,也许不会有我个人的小小“相遇”。国家的“相遇”,让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时代创造的机遇而获得了个人发展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伴随这个时代而成长,无论生活,无论个人的事业追求,只要你抓住难得的机遇,努力创新进取,你就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不会辜负你。“两种相遇”还有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选择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走向繁荣,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同样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所学专业,而又能够结合建筑类高校学科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才能获得更大建树。
以下我选取三个时间节点,谈国家的发展,聊个人的成长。
2006年,仅从我所关注的建筑领域而言,这一年,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核心工程——全长2309米、海拔高程185米的三峡大坝完成最后浇筑、全线建成;这一年,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车。
2006年,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年我出版了自己追寻建筑伦理之路上的第一个成果——专著《建筑的伦理意蕴:建筑伦理学引论》,它将我对建筑伦理的初步思考坦诚地呈现于读者。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大胆地提出了一些原创性的观点,是国内建筑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在国内相关领域产生影响,《道德与文明》、《光明日报》、《新京报》、《中国建设报》等报刊或报道,或发表书评,引领了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研究领域。2008年12月,该书荣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从城市和建筑领域而言,这一年最引人注目的大事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此次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吸引了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加,为历届世博会之最。参观人数达7300万人次,也创造了世博会史上最大规模纪录。尤其是此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成为了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
2010年,于我而言,将建筑伦理研究领域从建筑向城市扩展,开启了追寻城市伦理之路。专著《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在这一年应运而生。作为我国首部城市规划伦理专著,我致力于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总结与反思,致力于探寻美好城市之道,致力于找出当代“城市病”的病根,使我们的城市能够走向生态与人文城市的发展之路。我想,这一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014年,对于中国而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这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2014年,于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段被肯定的“辉煌时刻”。这一年,在庆祝全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了受表彰代表。这一年,我完成了《建筑与伦理》视频公开课程的录制,上线爱课程网和网易公开课网站公开播放,作为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免费文化类学习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这一年,是我当选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二年,我逐渐进入“代表”角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代表履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其中,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和交通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如“大望桥至燕郊间应增加公交车次”的建议,经《北京晚报》等媒体报道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两种相遇”、“三个时间节点”,于国家层面,于个人层面,呈现的是“大我”与“小我”在改革开放洪流中的一段奋斗历程及其成果。“大我”惠及“小我”,“小我”汇集“大我”。回顾过往,无论国家,无论个人,都是为了不断前行,面对未来更好的“相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新的征程,接受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