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 供稿:李守玉 审核:孙冬梅 发布时间:2018-10-1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他——年纪轻轻却有着精湛的技艺,谈笑风生中渗透着他对测绘事业的追求与思考。
他就是武润泽,2010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首届“北京大工匠”的选树活动中,他以精湛的工艺,脱颖而出,打败了多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斩获“北京大工匠”称号,不到30岁,跻身北京十大工匠之一。
“踏踏实实学样技艺,将来能为北京的建设做点什么”
“我来自北京房山,从小在远郊区县长大,考入北建大,是我的梦想。”2006年武润泽报考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对专业还懵懂的他,一心想着踏踏实实学样技艺,将来能为北京的建设做点什么。
为了能够把课程学的扎实,武润泽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复习总结。“一定要用足课上时间,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武润泽自嘲自己不是什么聪明的孩子,认真听课,勤加练习,才能会学的扎实,而这些就跟盖大楼的地基一样,需要做的牢固。
大一下学期,武润泽接触到了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测量学”,这让他对专业有了初步认识。“老师告诉我们严谨是测绘人必须做的事情,为了得到精准的数据,测量过程要反复校核”。严谨是测绘专业留给武润泽的最深印象,这也成为武润泽日后工作的标准与原则。
有了基础理论,武润泽对测绘就更加好奇了,到底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在数字测图实习中,武润泽按照老师要求,六人一组对校园进行测量。经过了两周,当大家把图纸呈现出来的时候,一股成功的喜悦感油然而生,但是老师却说:“虽然你们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点工作量是两个人半天就能完成的”。听到老师的讲解,武润泽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那实际工作中图纸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我们的差距在哪呢?”善于思考的武润泽开始了对测绘实践的新探索。
大学三年级,武润泽赶上了北京测绘技能大赛在学校举办。扎实的业务功底,让武润泽在选拔中脱颖而出,并担任组长。炎热夏天,正值学校的控制测量实习,在实习间隙,武润泽和他的比赛团队加班训练。导线、水准、测图......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熟练掌握,并在尽可能高的精度下,提高工作效率。
“测绘对精度要求是第一位的。我们测量的每个数据都必须反复检核,一一比对。”谈话中,武润泽谈到测量时,眉头微紧,一副严肃的表情。
“你能感觉到讲课时武润泽的认真劲,他善于思考,经常课下问问题”,指导教师周乐皆介绍说实习期间武润泽经常会对赛事和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出身农村的他,天生就股吃苦的劲头,蚊虫叮咬、炎热难耐......艰苦的作业条件下,丝毫没有阻挠他,他还坚持为团队拉箱子、背脚架、抱仪器。
“从鹫峰回来,我们都变成了大熊猫”,武润泽笑着回忆着那段日子,他说奋斗的过程肯定是艰辛的,但是团队作业充满了乐趣,当看到整个测区都是自己团队的人时,内心就会由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有一种“我们是在为北京建设贡献力量的真实感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武润泽团队在北京测绘技能大赛中凭借精准的操作和熟练的技能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参加完比赛后,我对测绘的了解就立体了。用老师的话说‘你们可以参加生产了’。”武润泽认为大学期间的这次比赛,让他对测绘工程有了系统的了解,体会到了各门学科之间在实际应用的关系,这为他后来顺利进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能为北京建设做点什么’这个愿望,武润泽实现了,并将一直践行下去。”
入学时,武润泽就想:“踏踏实实学样技艺,将来能为北京的建设做点什么”。2010年,武润泽以笔试第一的身份进入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工作,从事测量工程,他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最初两年,武润泽围绕工程和建设规划做一些野外测量、修路、盖楼、市政管道铺线等工作。野外作业,环境多变,风吹雨打是常有事宜,但在肯于吃苦的武润泽眼里,这些都是一个测绘人应该承受的事情,从踏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就做好了准备。
“我们爬的山,与景区的山不一样。那一次我们深入山区大约5到10公里,都没有路。满山的荆棘,走着走着,裤腿上都是刺儿。”武润泽介绍作为一名测绘人员,别人上不去的野山,测绘人员必须得上去。在北京西北部山区控制测量时,他们组早上五六点就要出发,要在荒山野岭一边走一边找控制点。全程完成测量预计需要6个小时,中午饭也只能吃自己背上山的干粮。因为测量的是深山,经常会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上山下山,还要准备一个棍子,一边扫着一边走,尤其是怕被毒蛇咬伤。
不仅如此,有时候他们还可能“入地”,就是对地下的设施进行测绘。“一般测绘的范围是地下管线的形状、直径、材质、走向等。地下管线测量难度比较大,比如有的地下管线的温度特高,温度达四五十摄氏度,而且测绘条件也比较差。”
2012年,武润泽还参与了“7·21”大雨后灾区的应急测绘任务。“灾区安置房在建设之前,需要我们测绘人员先对地形进行测绘,做出反映灾后地形的地形图。我们是在当地住了两周,是第一手掌握当地灾后地形地貌的人。”武润泽说。
为了节省时间,武润泽他们还经常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解决吃饭问题。“如果测绘的覆盖面积大,或者测绘地比较偏远,我们就会住在测区附近,以便提高每天的工作效率,因为每天往返的时间成本比较高。”武润泽因工作经常不着家,最长的一次在宾馆住了半年。
问起工作与家庭是否矛盾,武润泽却轻松的回答:“测绘行业无处不在,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进行工程测绘,‘能为北京的建设做点什么’这是我的初心。”
从踏勘到拓荒,从拆迁到建设,他看着北京城一百多栋建筑拔地而起。“能为北京建设做点什么”这个梦想,武润泽实现了,并将一直践行下去。
“善于思考,优化思维,想方设法用自动化解决一些人工问题”
2013年,武润泽参加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比赛属于地籍测绘,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占分30%,实践操作70%。
“既然参赛就要全力以赴”武润泽带着这个信念,回到母校温习、求教。
“工作这两年,接触地籍测绘比较少,这次比赛正好让我弥补了这方面的知识。”为了备考,武润泽工作之余查阅翻看了很多关于地籍测绘的书籍,在读中学,在学中思,求知的欲望启发武润泽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为了把问题弄清楚,武润泽经常找到老师求教。这种对知识的认真劲深深地感动着教过他的老师。周乐皆老师说,“我现在给学生们教书时经常举武润泽的例子,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习这种求索的精神”。
理论做的扎实,还要能实践。武润泽说,作为一名测量人员,光闷头干不行,还要结合理论,多接触新技术新方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逼近前沿。
比赛要求两人一组,一个观测、一个跑尺,每个人利用全站仪,在调换角色中根据标准测出数据并绘制1:500的地形图。图纸的质量和精确度需要满足要求,比赛用时最短者取胜。
“用什么方法可以画的更快、更好”,武润泽赛前不停思考着这个问题,“曾记得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要善于思考,优化思维,想方设法用自动化解决一些人工问题。”最终武润泽决定用简码法开发一些小程序。他打算将测区内所有的地物类型以编码的形式录入到全站仪里,经过一定的分类处理,把特定指令的代码以自动化的形式,直接展绘出图。
有了准确的思路,武润泽比赛过程沉稳、踏实,最终他将户外测量时间和绘图时间都控制在90分钟左右,比要求的100分钟快10分钟,精度高、质量好的作业成绩,再加上扎实的理论功底,武润泽获得2013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地籍测绘项目全国第一名的佳绩。
“脚踏实地,必有收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2013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地籍测绘项目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2014年武润泽又接连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
透过这些耀眼的光环,武润泽看到了脚踏实地,必有收获,这更坚信了他前进的方向。
外业测绘,一般需要三个人,一个观测、一个跑尺、一个记录。但是武润泽琢磨出了一套利用“手语”传达地物代码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可以把外业测绘精简至两个人。只要双方对这手语了解,五指张开一挥或者一摇,测得的数据就可以精准传递到50米外的队友了,这大大提升了数据采集的速度和编码准确度。
2016年,武润泽凭借资质和技能参加北京大工匠评比,经过北京市测绘学会的四轮评审,武润泽精湛的技艺让其跃身为北京大工匠比拼的三名种子选手之一。同时北京市总工会面向全市征集挑战选手,进行终极挑战。
“面对多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行业前辈,怎样才能取胜?”武润泽冷静分析赛事。比赛是对测绘基础技术技能的比拼,涉及精密水准测量、坐标测设两个内容。要想获胜:第一要测得精准,第二要靠团队的协调。对于精准,武润泽独有的“手语”传达地物代码法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比赛;对于团队,武润泽决定邀请自己的大学同学一起参赛,多年的同学情谊,再加上平日的技能沟通,这个团队对武润泽自主研发的工作技能有着熟练的了解与掌握。在团队精心准备下,武润泽以2毫米的误差赢得赛事,斩获“北京大工匠”称号,成为至今最年轻的“北京大工匠”。
谈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武润泽说:“我认为北京建筑大学校训是对测绘领域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客观准确的数据,加上精益求精的精度,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
当问及这些年一路走来成功的秘诀时,武润泽说“人最可贵的是不忘本,从事任何一个专业,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不能忘”。这些年,武润泽就是靠对基础测量技能的钻研,脚踏实地,耐心思考,不断创新与实践,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殊荣,而这些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敬业吧!
言语间,武润泽对于自己的成绩总是轻描淡写,他认为支撑他走到今天的,并不是对成绩的追求,应该是对事业的思考与钻研,这也将是他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编辑:李守玉
头图:吴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