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明湖论坛第四期:城市与建筑碳中和会议通知

部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稿:徐荣吉 审核:李海燕 周理安 发布时间:2021-05-1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了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决定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将写入“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与建筑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也是“碳中和”的主战场。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相关科技创新及技术发展,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举办,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承办的明湖论坛第四期“城市与建筑碳中和”,兹定于2021年5月12日,在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建本报告厅举行。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及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论坛将以线上、线下同步举行(论坛腾讯会议号:979 135 832),欢迎相关领域人员、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参加。

“城市与建筑碳中和”将以主题论坛及线上专题沙龙形式组织。本次主题论坛后,将于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每月举办一期线上专题沙龙,围绕“城市与建筑碳中和”的不同专题进行研讨交流。线上专题沙龙将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做技术指导,邀请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解读,相关专题研究方向的老师汇报交流(附:线上专题沙龙安排)。

会议时间: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9:00-17:00

会议地点: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图书馆建本报告厅

在线会议:979 135 832(腾讯会议号)

特邀报告及专家简介

周守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报告题目:关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

专家简介: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优快钻完井、边际油田开发及FPSO全海式油田开发等技术创新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具备设计、制造、调试和使用的国家,推动国家深水战略的布局和深水技术的发展。

负责的国家重大咨询项目《南海战略研究》和《东海战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高层重视和采纳,为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正在主持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等世界前沿技术领域研究。

周守为院士及其科研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赵旭东

欧洲科学院院士

英国赫尔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innovative solar driven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专家简介:英国赫尔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能源及环境学院副院长,工程学院前副院长,英国能源学会院士。可再生能源、能效、及可持续供热制冷技术领域著名专家。在超高能效近零碳露点空调、高效太阳能热电转化、超高能效热管及热泵技术等方面建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共主持及参与了62项由欧盟、英国工程及物理研究委员会英国科技创新部等研究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达2100万英镑(约2亿人民币);共完成40余项工程咨询项目,经费达500万英镑(约4500万人民币);获14项专利,出版8部著作,在国际著名杂志及会议上发表260余篇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6529,H-index(高被引)文章40篇,i10-index文章122篇), 被列为2017年“全球高被引学者”; 获6项国际科技创新奖, 包括牛顿奖入围奖(Newton Prize Finalist),英国政府灯塔创新奖(Rushlight Innovation Award),欧盟龙之星创新奖(Dragon-Star Innovation Award)。担任Energy, Renewable Energy, Applied Energy,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Energies等8个国际主要能源期刊编委或客座主编。

李 政

清华大学博导、教授

报告题目: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

专家简介:现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热能动力仿真与控制研究所所长,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CCUS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智能发电专委会副主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可持续天然气研究所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法国道达尔公司CCUS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能源转型委员会委员,哥伦比亚大学Carb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itiative (CaMRI)顾问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能源系统分析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热动力设备及系统数学模型与仿真,火电厂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优化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就能源系统分析和中国能源与气候政策战略开展研究,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主持中国的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战略项目。发表学术文章400余篇,主编及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拥有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电力创新奖大奖1项、一等奖1项,以及中国电力科学与技术奖二等奖1项。

巨 星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储热/光伏热与建筑碳中和

专家简介: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复合利用、高热流密度换热、锂离子电池热管理、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36篇,被引1100余次(google scholar 2021.3.31),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Scopus前1%论文,1篇论文被评为Science Bulletin媒体关注度TOP10论文。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为20余个国际国内期刊的评审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清洁能源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华北电力大学“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支持等。

李跃辉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减排技术与全链条CO2利用初探

专家简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CO2化学和催化羰基化。

近年围绕CO2利用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利用CO2高效制备不饱和酯类化合物,实现了以CO2为原料的增值化转化利用;利用CO2和NH3组合实现了低毒的氰基化反应,为羧酸、酰胺、醛基化合物、酮类化合物和一些杂环化合物等药物中间体的制备提供了新的反应路径;实现了基于碳酸酯中间体到甲醇/乙二醇的CO2利用全链条技术。目前已在Che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随林

北京学者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供需协同节能降碳与碳中和

专家简介:北京学者,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在城市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领域,深度节能协同污染控制及碳捕集方向,突破了烟气余热深度利用中协同防腐与高效热回收的国际性难题,研发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防腐高效低阻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技术,填补了国际大中型防腐高效烟气冷凝余热利用设备与应用空白。在北京、新疆、山东、哈尔滨、成都、辽宁、兰州等地应用,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与社会经济效益。并在余热利用协同减污与碳捕集、余热深度挖掘、转化、安全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进展。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中国发明专利奖(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中国防腐蚀行业发明专利金奖(2012年)、华夏建设科技奖(2013年)。

郝晓地

北京建筑大学讲席教授

报告题目:蓝色经济与碳中和及资源回收

专家简介: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市政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并担任水处理领域顶尖期刊《Water Research》区域主编。研究领域专注于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集成,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研发,擅长污水脱氮除磷及其模拟技术、污水处理资源化技术。

著有《蓝色经济下的水技术策略》、《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可持续污水-废物处理技术》、《磷回收概观与磷回收技术》等著作。截止目前,承担了8项国家级课题和十几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文章90余篇。在专注污水处理和资源回收等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与北京排水集团合作开发污水处理数学模拟技术多年,完成对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山西太原等地多座污水厂基于数学模拟的优化改造项目。2016年,推动北京建筑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荷未来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秉持“学术国际化、技术社会化”的理念,在提升专业学术能力的同时,联合研发推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国内取得突破并工程应用。

张明顺

北京建筑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中欧碳交易对比

专家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管理、低碳发展战略与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欧盟第七框架项目“气候变化与未来城市水管理”。

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一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15部,共计500多万字。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7项欧盟低碳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教育部环境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城市与建筑碳中和明湖论坛之系列专题

线上沙龙


主 题

时 间

参会人员

储 能

2021年6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节 能

2021年7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新能源

2021年8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碳捕集与碳汇

2021年9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气候变化与碳交易

2021年10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交通碳中和

2021年11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建筑全生命期规划与管理碳中和

2021年12月

行业专家学者

国家及北京市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教师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