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2016北京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部门: 发布时间:2016-10-1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0月14日上午,2016北京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在西城校区隆重举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司长江小群、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登文、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李吉祥、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等共计600余人出席论坛。我校领导王建中、张爱林、何志洪、张启鸿 、张大玉等出席,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党委书记王建中主持,学术报告由副校长张大玉主持。本届论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主办,是学校8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幕式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易军、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共同为“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揭牌。
       张爱林校长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对论坛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希望各位专家依托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五大研究方向,服务好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的理论体系,为北京城市发展建设重大需求提供好科技支撑。
       在学术报告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罗伊·斯特里克兰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美国AECOM公司亚太区资深副总裁刘泓志、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等先后做主题报告。
       孟建民院士做了题为《建筑的未来性》的报告。在报告中,孟院士分别从“什么是未来和未来性”、“未来主义的建筑”、“科技进步对建筑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并以动态画面的形式,为观众展示了典型动态建筑案例和自己在动态建筑实践方面的探索,包括其设计的曾经入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斗笠造型动态建筑、冰晶岛、未来“超级城市”畅想等系列作品。孟院士大胆预测,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来城市与建筑将会跨入一个具有革命性的起点建筑时代,主要表现是人与机器合一,建筑的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剧变,建筑将向更加动态、生态、能动、智慧的趋势发展。随后,他以一场《建筑的未来性》微电影为与会人员送上了一场震撼视听的关于建筑未来的想象大餐。微电影中,生物建筑、漂浮建筑、太空建筑、防御建筑、穿戴建筑、多维建筑等多种面向未来预想的新理念、新概念层出不穷,让现场许多未来的建筑师们在“未来有万千可能”的冲击中颇受感染。

       罗伊·斯特里克兰德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城市设计的未来》的报告。罗伊·斯特里克兰德教授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60年至2010年提升了30多个百分点开篇,分析了由此带来的大量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拥挤、城市内涝、豆腐渣工程等消极事件,提出了设计过程需要遵循本土、走向全球、跨学科交流、协同合作、扩展视野、动态设计的理念,介绍了既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曼哈顿概念规划和整个纽约的规划,最后落脚到中国城市设计的教育教学上,强调以项目为依托的合作学习模式。

       胡越大师做了题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的报告。在报告中,胡越大师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提到现代主义技术至上造成的消极城市公共空间问题,个体建筑设计的条件间接地控制了城市空间,在满足了高度、日照、容积率、绿地率等要求之后,建筑师几乎已经没有余地进行设计,这些技术条件使我们的城市被迫地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报告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胡越的思维缜密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从建筑的功能设计上还是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他都把其将会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胡越认为,城市就是为人服务的,人要在里面生活,有活力是最重要的,而宏伟的尺度在其次;建筑作为背景,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才是建筑最重要的意义。

       刘泓志先生做了题为《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与人文思考》的报告。刘泓志从人类五感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出发,阐述回归人性的城市设计,分析了公共空间面临的人文和消费议题,尤其是城市“为快而建设”,导致人文积淀丧失;交通“为动而规划”,导致人文交流淡薄;城市空间普遍“为消费而设计”,导致人文内涵贫乏。提出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建议重点,包括街道——中国城市文化属性的线型公共空间,市场——中国市井文化的核心场所,邻里公园——打破小区藩篱的空间催化剂,公交节点——引导交通走向的交流新触媒,人文空间——提领城市品位的高辨识度场所。最后刘泓志以赛斯·洛的名言“一座伟大的城市可以教会我们的东西是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完整传授的:真切的人文关爱,环境经历与成长带来的更多责任感,以及生存中绝对需要的相互依赖”结束报告。

       汤羽扬教授以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担的“北京通州旧城区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报告了有关进展和成果。汤羽扬认为通州旧城为多时代城市记忆的叠加具有不可复制性,依旧是通州城市之根,通州旧城文脉的活跃性、生活的丰富性、空间的多样性带来城市的延续。汤羽扬提出通州旧城更新的总体策略是“千秋故城,和谐新居”,即将通州故城作为通州城市之根进行发展,消解大规模建设提高区域品质是对通州新城建设最大的贡献。汤羽扬从用地功能整理、道路系统研究、公共空间研究、景观绿地研究、南大街片区更新、九棵树节点城市空间整理、日化二厂再利用等七个方面展开具体的专项研究设计介绍。最后,汤羽扬强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尤其是既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又要担负当代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的城市,无时不刻都在做着价值的选择与传达,然而,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区的城市,都应当是为人而存在的,生态宜居、文化传承、技术领先是城市发展的目标。

       在最后总结时张大玉强调,“2016北京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是借我校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和校庆80周年的契机,围绕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旧城更新改造等问题举行的国际高峰论坛。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宗旨就是要整合和吸纳国际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到这个平台上来,共同围绕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本次国际高峰论坛仅仅是交流研讨的开始,将来创新中心将逐步建立国内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紧跟世界城市设计前沿及国家和首都重大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研讨平台,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尽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和设计方法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