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北京学者计划土木、建筑与交通专家委员会“建大行”活动成功举行

部门: 发布时间:2016-01-1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月15日,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的北京学者计划土木、建筑与交通专家委员会“建大行”活动在我校大兴校区成功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陈厚群、何华武、王浩、张杰、彭永臻以及市人社局专家与博士后工作处副处长李欣及全处人员,学校党委书记王建中、校长张爱林、副校长李爱群、北京学者王随林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和人事处负责人参加本次活动。

  

  张爱林在主持交流座谈会上首先代表学校对北京学者计划土木、建筑与交通专家委员会各位专家莅临我校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对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直以来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他向各位院士及与会专家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及基本情况,总结了“十二五”以来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介绍了学校“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总体目标、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他谈到学校“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努力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和从单一校区办学向两校区办学的“两高”布局转型的“两个转型”,做好服务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服务首都北京新定位的“两个服务”,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型建筑大学。

  专家与博士后工作处副处长李欣介绍了北京学者计划的进展情况,北京学者计划启于2013年,要选拔并培养一批居于世界科技前沿、富有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者、创造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发展者,已评出两批28名北京学者,他们在6年培养周期内每年可获得100万培养经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每年经费20万。目前两批北京学者已有4人入选两院院士。

  交流座谈会上,北京学者计划土木、建筑与交通专家委员会各位专家就学校事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认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要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密切关注国内的行业需求,要把工业化、信息化的技术与建筑行业做好有机结合;要在绿色建筑、环保规划方面深入研究;同时要注重地下工程的研究,引进、吸收、消化国际的先进技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下工程建筑。市政工程专家张杰院士指出:城市的规划、建设要尽可能的保留自然面貌,要研究城市雨水回收处理技术。铁路工程专家何华武院士认为,学校在京津冀协合战略中大有发展、大有作为,在城市道路建设规划、高速铁路建设技术、地下轨道交通建造技术方面都可深入的进行研究。水工结构专家陈厚群院士指出:高校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加强人才强校建设,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污水处理专家彭永臻院士认为:近几年北建大发展非常迅速,对问题的认识也非常清醒,“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关键还在于全校上下齐心抓落实,重点就是做好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王建中代表学校对北京学者计划土木、建筑与交通委员会的各位院士、专家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院士及市人保局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王建中指出,北建大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过近一年多对“十三五”发展的谋划,目前目标明确、机遇难得、基础较好、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学校“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领军人才。王建中希望各位院士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北建大厚爱一分,给予更多关注,多到北建大指导、帮助。希望市人保局在北京学者计划等高端人才项目上多给与学校支持,学校将充分利用好北京学者计划搭建的平台,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随后,李爱群作了“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研究工作汇报”,介绍了结构减振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取得的成绩。郝晓地教授作了污水处理及磷回收的专题报告。6位院士分别就两位学者科研的发展方向、如何凝练科研成果及如何规划下一步科研工作等方面给两位专家针对性辅导。

  交流座谈会前,北京学者计划土木、建筑与交通专家委员会专家和市人社局专家与博士后工作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观了大兴校区,对学校的建设和规划表示了浓厚兴趣,并提出宝贵意见。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