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北建大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发展巡礼

部门: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供稿:陈思源 审核:陈思源 发布时间:2023-04-2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事业做出了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两委的坚强领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学校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期,学校即将迎来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展示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成就,宣传报道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描绘的未来发展愿景,旨在回顾成绩、凝心聚力、面向未来、勇毅前行,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增强信心,鼓舞士气,推动发展!

全体北建大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开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发展巡礼

机电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眼学院建设发展大局,秉承“实事求是 精益求精”校训和“积聚砥行,彻鉴致远”院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育人成效;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抓手,持续夯实发展根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强化特色优势,注重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办学。近五年来,学院师生勠力同心,主动攻坚克难,在党建思政、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党建引领:高质量党建促发展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学院党委政治引领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修订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不断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党政分工合作、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牢牢把握事业发展方向。秉持全方位、多层次、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学院党委构建理论教育、品牌活动、正向激励有机融合的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化理论武装,结合创新攻坚与发展要求,2022年学院党委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固本强基育德行动”、“三风专项整肃行动”、“考研帮扶攻坚行动”、“就业质量提升行动”、“产教融合创新行动”“平台建设拓展行动”等六大攻坚行动,取得一系列成果。

组织师生积极参与服务首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在实践中磨炼品格,践行青春使命担当。2022年北京冬奥、冬残奥会、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200余名师生参与服务保障、文艺演出等志愿活动中。三年疫情,学院领导班子始终靠前指挥,与全体师生战斗在一起,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职涯辅导,把“大思政课”讲在战疫阵地上。

近五年,学院先后有14人被评为先进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师德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0年,机电学院党委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2022年,与退休支部持续结对共建十年之久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多次在关工委活动中进行分享展示,机电学院关工委获评“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机电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共建活动获评北京高校红色1+1三等奖。

二、改革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显增量

坚持新工科建设,用智能制造引领传统工科专业升级,主动对标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认真梳理专业建设情况、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专业结构,以专业认证、审核式评估为抓手,以专业建设质量为核心,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受理认证;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3门、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项。学院与理学院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2022年学院获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学院坚持科研创新引领,打造了机械设计制造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应急救援及再造智能化装备理论与技术4个特色学科方向,实现了以师资强化带动专业提升,以科研培育反哺学科发展,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共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其中面上项目7项。授权发明专利11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1项。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先后与中建、京港、铁科院、北汽、吉利、精雕集团等1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签署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三、学生培养:多措并举护航成长成才

学院积极构筑“三全育人”格局,大力践行“五育并举”理念,探索育人新模式,实施“示范引领工程”,树立学生“创先争优”标杆,以学风建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并重,狠抓学风建设,紧紧围绕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班级建设、学业规划指导、品牌活动建设、志愿服务开展等方面形成良好态势。五年来,学院共有6人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2人,2个班级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3间宿舍被评为“北京高校示范学生基层组织”。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打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素质”递进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结合专业优势打通本、研竞赛,坚持“课程、训练、实践、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育“成长型、阶梯型、服务型”科创实践团队。通过引入创新创业导师持续指导,不断加强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推进“专业引路+学涯辅导”落地生根,进一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近五年,学生获全国“挑战杯”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北京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12项,累计获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14项,省部级奖项70余项。

学院全面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工作理念,抓好基地建设稳就业,加强就业指导保就业,统筹资源平台促就业,落实困难帮扶增就业。近五年,学院就业率达到95%以上,每年有近1/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研究生;500余人在中建、中车、国家电网、税务局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四、人才强院:人才引培见成效

学院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培育中青年优秀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制度机制为动力,切实改善人才队伍学历结构,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坚持引育并举,广揽优秀人才,五年来,学院从海外和重点院校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0人。引进俄罗斯自然科学外籍院士1人,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1名,入选青年北京学者1人。

学院采取“传帮带”、“老带新”等一系列举措,开展青年教师沙龙系列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师能师风,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站上台”、“站好台”、“站稳台”,多方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累计获评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1部教材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门课程获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教材获北京市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名,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两名。

五、文化育人:凝聚文化建设营氛围

学院党委始终秉承以文化人,以人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积极打造团结之家、奋进之家、暖心之家、健康之家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师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不断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和有人情味的组织文化。设立暖心驿站,维护教职工权益,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代表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疫情期间做好对学生、教职工和退休教职工三个群体的重点关怀。特别是2022年,学院领导带队入户走访慰问全体退休教职工,为全体老同志购买了防疫药品,开展教职工荣休活动2次,为5位老同志申请各类补助2.1万元,第一时间送去组织温暖。

开学季,学院开展新生引航工程,毕业季,全院师生共话大学记忆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关心关爱学生、促进成长成才的浓厚氛围,学生爱校爱院的荣誉感进一步增强,践行院训“积聚砥行,彻鉴致远”的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六、安全筑基:夯实安全稳定基本盘

学院党委始终把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院头等大事,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底线要求,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坚决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每月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持续推动学生辅导员六进工作,每逢节假日和重要敏感节点开会部署安全稳定工作。近年来,学院未出现安全稳定问题。学院党委每学期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建立舆情调研和分析机制,严格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议”制度,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院落实“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机电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带领全院师生发扬斗争精神,主动迎难而上,形成党委统筹全局、各方合力促发展的工作格局,以优良党风促院风、带教风、正学风,以高质量党建带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编辑:高蕾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