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双百行动计划】数字化技术保护古建筑的“眼睛”——访北建大文化遗产数字化与虚拟修复研究团队

部门: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12-1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

  ——2016年4月12日 习近平对文物工作的指示

  

  牌匾,被誉为古建筑的眼睛,是文化文物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品。然而古建筑牌匾多为木制材料,历经多年风吹日晒,容易产生色彩暗淡,表面起翘,材质开裂甚至脱落,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10月,我国本体建筑已不复存在的牌匾7000余处,牌匾极为珍贵,保护抢救工作刻不容缓。

 

亟待保护的牌匾

 

  为此,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遗产数字化与虚拟修复研究团队成立牌匾抢救保护小组,依托专业优势,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结合国家文化传承发展需求,先后走过了故宫、颐和园、雍和宫、孔庙、国子监等古建筑群,采集了200余块牌匾数据,数据量约1000G多,开发了古建牌匾信息采集与管理App,对古建筑牌匾的数字化抢救保护研究工作。同时该团队入选了由市委教工委、市教委联合市相关委办局组织开展的“双百行动计划”项目。

开发APP实现众源筹集

  由于牌匾多附于古建筑,而首都北京三千多处的古建筑,其牌匾数量可达上万块,乃至全国的牌匾数量就更是不计其数。保护抢救这一海量的文化遗产,如果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设备来完成信息的数字化,成本极大且效率不高,与牌匾信息抢救的紧迫性不相适应。经过团队研究,发现古建筑牌匾大多为平面形状且体积不大,特别适合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目前,该方法主要是使用专业单反相机结合控制点测量,获取对象多方位的纹理照片及点位坐标,通过计算生成彩色三维模型。但是单反相机和控制点测量都太过专业。考虑到手机已作为公众的日常必备工具,其拍照优势日益明显。因此,团队首次想到能否用手机自带的相机替代专业的单反相机来采集牌匾的信息。一旦想法能够实现,那么就可以发动广大文物爱好者或者游客,将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再进行数据处理,这必将极大提高牌匾信息采集的效率。

 

App采集数据界面

 

  手机相机替代专业级别的照相机,主要问题是采集的影像能否满足牌匾信息采集的需要,还有如何能准确获得牌匾的实际尺寸信息。团队综合运用计算机、互联网、三维重建等技术,通过算法研发及多次实验验证,研究出了手机相机采集古建筑牌匾信息的方法。技术成果一是提出了明确要求,规范了手机相机采集牌匾信息的流程;二是采用制式卡片替代像控点测量,使得三维重建模型有了正确的坐标信息;三是开发了牌匾信息采集APP,使得人人能够有渠道将采集的牌匾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团队通过后期对数据的处理,实现了牌匾信息的数字化,建立了牌匾信息数据宝库,同时还申请了专利,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科技服务传统文化

  北京的建城史有千余年,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千多处古建筑涵盖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宗教到艺术,从文化到科学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它们是北京历史、科学和艺术发展进程的重要承载者之一,所蕴含的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源泉所在,也是北京城的文化之魂。牌匾文化与书法文化、篆刻绘画及雕刻的融会贯通,传递出古代人们真切的内在情感与思想品质,折射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

  团队针对这些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牌匾,进行数字化采集收集,将相关信息永久留存下来,再进行分类整理,为后续的牌匾修缮、展示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开展古建筑牌匾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抢救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特有的文化符号,不仅为首都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定位增添一份力量,也在这个过程中挖掘了牌匾文化内涵,提升了民族文化软实力,将中华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播给更多的人。

 

数据后期处理界面

 

  团队成员王婧玚说,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习到了很多,比如数据获取的方式,建模软件的使用,还了解了很多牌匾的背后的历史故事,懂得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将来能用专业知识为文化遗产保护更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行走百余公里 准确测量牌匾信息

  对故宫等重要古建筑,采集的信息相对要更准确精确。团队在深入到古建整理采集每一块牌匾信息的时候,才愈发明白其中的重重困难。团队成员仅十余位,但面对的是在故宫、孔庙、颐和园等成百上千块牌匾,每块牌匾的照片都要使用获取多方位的纹理照片及点位坐标,这每一处地方不仅要走到,而且要准确测量,一天下来作业八九个小时更是常事。

 

团队进行数据采集

 

       有些牌匾的文献介绍很少,很难查询它的由来和历史典故,对牌匾的信息补入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但是,团队成员先后行走100余公里,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牌匾的修复结合起来,坚持测量了北京市的重要古建筑的牌匾信息,并利用三维信息数字化技术,并对其进行了准确测量。

 

项目部分数据库成果

 

  指导教师胡云岗表示,目前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遗产的三维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与保护应用等方面。近年来学校学院主要参与了故宫、应县木塔、布达拉宫古建筑群、尼泊尔九层神庙等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项目,其成果为建筑遗产的保护规划、数字化重建、制图及保护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项目开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心系文化传承的热情。我们同时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加入进来,在古建遗产文物保护实践中展现风采、奉献智慧、贡献力量。

 

团队部分成员

  

编辑:胡保华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