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高质量人才培养】坚持特色指引发展 把牢人才培养质量——访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刘永峰教授科研团队

部门: 发布时间:2018-05-15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编者按:开启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如何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贯穿体现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大研讨的重要议题。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在校内各类媒体开展“高质量人才培养”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挖掘、采访报道全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中的优秀团队和师生代表,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促进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坚持特色指引发展 把牢人才培养质量

——访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刘永峰教授科研团队

  隧道施工、海底作业,空气流动性差的密闭工程环境让装备了普通内燃机、依赖油气混合燃烧输出动力的大型工程设备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何在缺氧条件下保证甚至提升内燃机的运转效能,同时又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成为内燃机技术发展需要攻克的新难题。

  我校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刘永峰教授团队成功研发特殊用途液氧固碳闭式循环内燃机关键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难题。该技术利用液氧汽化吸热,将内燃机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化成干冰以实现回收利用,未固化的二氧化碳与液氧汽化形成的氧气组成混合气体,在内燃机机体内的废气再循环过程中,持续为燃油提供稳定的燃烧环境。经试验验证,和同功率内燃机相比,采用新技术的内燃机功率上升约5%,油耗下降约3%,而废气中的PM值更是降低了99%。得益于扎实的研究论证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在今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技术发明类)。

 

 

  突出特色,科研聚焦学校专业优势领域

  内燃机诞生至今,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常见的莫过于街道上奔驰的燃油汽车。然而,技术的进步却让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刘永峰犯了难,如何在已经非常成熟的内燃机技术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成了他的心结。“就普通车载发动机而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遥遥领先,基础相对薄弱的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刘永峰说。

  “建筑大学里的机电专业就要有建筑工程的特色!”十几年前,自己导师的一句话拨开了萦绕在刘永峰心头的云雾。自此,刘永峰瞄准建筑机械工程领域,把研发适用于特殊工程作业环境的内燃机作为研究主线。

  学院教师王方是刘永峰教授团队成员之一,本硕博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她一直以来研究的都是汽油内燃机。来到学校工作后,刘永峰鼓励她加入自己的团队,发挥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建筑工程用柴油内燃机领域积极创新。王方觉得,虽然要从头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科研方法,但是学校建筑工程专业优势和特色的确拓展了她的科研视域。

  多年来,坚持和发挥建筑大学学科专业优势成为团队接连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法宝”。《特殊用途液氧固碳闭式循环内燃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得到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在10余年的研究过程中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34篇、EI收录36篇,出版专著1部。

  

  

  

  激发兴趣,人才培养把准高质量目标

  “以兴趣为先导,以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团队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缩影。据学生们讲,在刘永峰教授的课堂上能够经常获取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手资料,掌握最前沿的国际动态,还能有机会深入了解真实的科研项目,参与科研实践。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他们参与科研的兴趣是刘永峰和团队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15级硕士研究生赵天朋研究的是汽车燃料电池,能有机会接触国内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他求学期间的梦想。为此,刘永峰鼓励他积极向业内高水平年会论坛投稿,在一流专家评委的反馈意见指导下反复修改论文,最终获得参加现场答辩与交流的机会。本科生胡媛媛、薄成文参与了金涛涛老师指导的“半自动透明硬币分拣机”发明项目,成果获得首都高校第八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他们说,把生活中复杂问题变简单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科研光靠兴趣还不够,还需要严谨踏实的态度和作风。在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刘永峰始终坚持与学生一起对论文精雕细琢。16级硕士研究生樊磊是团队里第一个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生,他说,刚学着写论文的时候不知该如何下手,刘老师就拿来范文,把整篇文章拆解成一块块的小部分,指导自己写作。后来,樊磊学会把“拆解”的东西再“拼接”起来,通过不断与老师进行研讨,总结出一套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和心得。15级硕士研究生王娜说:“看似简单的论文摘要却承载整篇文章的核心要义。刘老师从第一句话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在摘要中写清楚研究的目的、手段、意义等内容。”此外,为了让团队师生发表的外文文章在表述上更“地道”,刘永峰还专门找来外籍学者对论文里的遣词造句进行修改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运用这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刘永峰遵循的教学目标。在他看来,科研成果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科研的过程,老师指引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016年,刘永峰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石焱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资格,前往培养了1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专业。

  在刘永峰的科研经历中,结合学校专业优势特色开展研究教学成为他多年来保持科研热情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激励因素。谈到市委书记蔡奇调研北京市属高校,刘永峰表示,蔡奇书记强调市属高校要把握好首都发展需求,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这更加鼓舞了科研工作者“扑下身子踏实干、凝心聚力促创新”的决心。“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不是终点,我们的研究及成果在继续发扬学校建筑专业优势特色、服务建筑工程应用需求以及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上还大有可为。”刘永峰对团队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编辑:李小虎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