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

首都“挑战杯”大赛助推我校“双创”新突破

部门: 发布时间:2017-06-1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6月3日,我校首次夺得“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这是我校学生继在“创青春”创业大赛取得突破后,在“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持续获得的突破,是我校双创教育的又一重大突破。本次比赛,我校总成绩排名跃升至北京地区高校第12位,本次报送的15件作品(限报15项)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并获得最佳组织奖。其中3项作品入围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标志着学校在最重要的综合类学生科技竞赛的强劲实力,是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项目名称:关爱马路天使,共建文明京城:北京市环卫工人工作、生活和关爱现状的社会调研
项目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奖项:特等奖
项目成员:姚景苏、曲燕、王浩、毕添宇、雷杰、罗辉、薛雅宁
指导教师:赵仲杰、康健
项目简介:项目通过对北京市环卫工人、社会普通人士以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等随机抽取30人访谈,深入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现状、社会人士对环卫工人以及环卫行业的态度和看法、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对环卫工人已有的关爱措施和成效,为更好地关爱、改善环卫工人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现状提供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成员包含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涵盖社会工作、设计学、管理工程与科学三个专业。

    

 

 


项目名称:水城寻踪:北京水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探究
项目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奖项:一等奖
项目成员:宿玉、赵大维、刘烨辉、吴礞、朱娜、赵晨曦、及晓彤、张玙璠
指导教师:王崇臣、王鹏
项目简介: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北京城在选址、规划、建设和发展中都离不开水,它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时至今日,曾经的盛水景观逐渐成为水文化遗产,为向大众展示京城水脉的美好记忆,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精选206处遗产点进行实地调研,两年内走遍北京大小16个区县,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实地拍摄照片1.4万张,编辑整理文字30余万字。团队采用航拍、全景拍摄等方式,为北京水文化遗产建立一个信息完备、全面的数据库;通过网站、通识教育课、展览、公众号推广、文集出版等方式,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体系。

    

 

 


项目名称:高分子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体系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一等奖
项目成员:李思童、石泽雄、郭虹良、黄玉颖、李佳昊、彭庚、李韦曼、郑思思
指导教师:许鹰、徐世法
项目简介:项目打造了长寿命、低排放、高性能的钢桥面铺装材料,运用性能平衡方法设计并开发高分子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新材料,研发一种粘结性高的防水粘结层,优化桥面铺装结构,提出“长寿命”桥面铺装结构体系。项目研发的高分子聚合物混凝土铺装技术在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诸多方面比现有技术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其中疲劳性能是已有最优铺装技术的10倍以上。
    项目已进行路铺试验,目前路面表现出了大大优于传统材料路面的耐久性能,项目已获得了多项专利,体现出其优秀的创新性及科学性。

    

 

 

 


项目名称:乡土渐濒危 乡人何以归——京郊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情况现状调查
项目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奖项:二等奖
项目成员:李文博、吴昕泽、李源、孙瑞、管宇君
指导教师:王韬、张大玉、黄庭晚
项目简介:团队从京郊地区21个传统村落中选取了10个知名度较低、经济较为落后的传统村落,针对传统村落的发展情况以及传统风貌保护情况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总结得出了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人口流失、支柱性产业匮乏、传统风貌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增加农业补助留住农耕文明、传统村落与周边村落联合发展旅游业、村落规划与科研机构合作编制、完善传统村落复查机制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最终实现村落本体与农耕文明的共同延续发展。

   

 

 

 

项目名称:微小气体流量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二等奖
项目成员:冯天意、刘淑慧、何源锋、赵良晨、栗馨扬、扬继伟
指导教师:王文海
项目简介:本项目设计制作的微小流量气体流量计,实现微小排气量的计量。设计成果兼备了微小气体的测量、新型数字式流量计理念、远程监测系统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管道排气阀工作检测,特别是野外工作中的管道检修维护,最主要的是能够计量极其微小的气体流量。此微小气体流量计造价低廉,效果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项目名称:Building Blocks——新型装配式复合墙体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二等奖
项目成员:孟庆禹、巩兆辉、张航、金鹤俣、冯婳、王凯卿、杨瑞新、肖楚童
指导教师:张国伟
项目简介:团队铸就了五项突破。一是围绕传统建筑产业的突出问题,结合相关政策,确定了研究装配式墙体方向。二是根据规范规程要求,完成墙体的计算分析和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三是将墙体从概念转化为现实,完成墙体制作。四是通过重物试验,完成墙体试验分析。五是开发一款“新型多功能自复位摇摆减震节点体系”,该体系既能满足墙体的连接需求,又能增强复合墙体的整体性。截至目前,团队科研成果有两款新型装配式复合墙体设计方案、新型装配式复合墙体施工工艺、“新型多功能自复位摇摆减震节点体系”,共申请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项目名称:助力海绵城市——透水海绵型道路新材料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二等奖
项目成员:王恒毅、彭嫣、王颢翔、湛伟男、刘颖丹、杨青、任梓欣、吕欣梵
指导教师:索智、金珊珊
项目简介:团队针对大孔隙透水路面主要存在的低温服役下的冻融问题及胶结料粘结强度问题,结合北京地区透水路面材料结构的选用原则,开展透水海绵型透水路面材料研发,建立海绵道路性能评价体系。团队研发的高粘度胶结料、粘度高、弹性恢复强和延伸性好,有利于提高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够代替沥青作为胶结材料在道路中使用。同时创新性地将道路材料与析出式融雪剂相结合,找出一种可抵御季节变化的疏水性添加剂,有效解决了因冬季冻融对路面材料的影响。截至目前,团队科研成果共申请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

    

 

 

 

 


项目名称:破损文物虚拟修复设计与实现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华巍、姜利利、石力文、严雪慧、赵琦、赵思仲、杨参天、杨参天
指导教师:胡云岗、侯妙乐、李爱群、祝磊、吕书强、张学东
项目简介:团队针对文物修复残缺部分科学依据缺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模型骨架线提取算法及回归统计模型的解决方法。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项目中,通过手臂及手掌骨架线的提取,结合回归统计模型,预计出残缺部分尺寸信息,进而完成了三维模型虚拟修复,为文物本体修复提供了科技支撑。针对碎片文物本体拼接反复尝试有可能造成二次损坏的问题,提出了确定碎片间精确空间位置关系的方法。以秦始皇兵马俑碎片拼接为实例,基于正射影像、三维模型形成了一套计算机虚拟拼接的流程,研发了模拟实际拼接的软件系统,提高了现场拼接效率,避免了文物本体损坏。

    

 

 

 


项目名称:钱币自动整理机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刘璐、李孟、乔彦辉、邢金悦、黄梦雨、唐天磊
指导教师:朱爱华、刘星
项目简介:作品利用简单的结构,将凌乱的纸和硬币进行分离、分类、收集,实现三个功能一体化,即电机通过曲柄摇杆机构带动收集箱做简谐平动,实现纸、硬币分离;利用弧形轨道结构,增加了硬币的流动性,实现硬币分离。利用重力和硬币直径,巧妙进行硬币分类;利用单片机控制两个电机转动的速度和时间,实现各机构运;且与市面的设备相比,具有价格优势。该作品功能齐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用于市政公交公司、轨道交通、银行、超市等领域,提高效率。

   

 

 

 

 

项目名称:基于改进卡尔曼滤波交通需求预测的排放分布研究
项目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云旭、宋安男、李京冕、商鹏飞、马尚、肖楚童
指导教师:林建新
项目简介:项目集成雷达和芯片获取精准交通流数据,进行全路网交通状态推演和短时预测,通过缓解道路拥堵,提高移动源工况水平,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将技术创新运用于绿色环保,为新型城市节能减排发展提供了有力措施。项目创新点有二:一是对现有监测方法进行改进后利用精准数据建模,对雷达检测器使用卡尔曼滤波法进行校正,校正后雷达监测器的错误率在15%左右;二是项目将路段平均速度与调查的发动机相关工况参数匹配,匹配后按照不同车型代入IVE模型得到区域内尾气排放量,实现对区域内机动车尾气排放进行宏观监控,既体现了由于车型与环境因素影响不同带来的本土化差异,又简化了对尾气排放量的计算。

    

 

 

 

项目名称:新型抗侧力装配式钢柱——钢筋缀件格构柱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于俊楠、武丙龙、白庭贵、周雪庐、徐迪宇、石顺义、陈莹
指导教师:赵东拂
项目简介:团队研究装配式钢柱,通过ABAQUS软件对钢筋缀件格构柱进行有限元理论分析,通过试件制作进行实际试验,得到各自对应的骨架曲线、滞回曲线以及刚度退化曲线和抗侧力性能曲线。两者对比并结合力学计算模型得到装配式抗侧力钢筋缀件格构柱的抗震耗能机理。研究出的钢筋缀件格构柱既能大幅增强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又节省了钢材,每一层的造价只是原来的装配式钢结构的55.7%,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团队申请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项目名称:基于ZigBee无线自组网消防监控报警系统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任乐天、李佳琪、张策、刘霖捷、何胜鱼、张晓章
指导教师:岳云涛
项目简介:项目针对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的最佳通信模式、传输距离,手机APP,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报警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应用ZigBee无线自组网技术,以及GSM模块SIM900A,实现对模块节点所处环境的无线实时监控和实时报警。报警信息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手机上,详细数据可通过特定APP连网进行查询。研究成果将对实现电气火灾的无线监控报警及在文物建筑中的成功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名称:VR Hotel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郑诗斌、顾志伟、韩哲、马小勇、崔贺
指导教师:张蕾、马晓轩
项目简介: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综合技术,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感觉世界。项目开发了VR Hotel(以希尔顿酒店为案例),用户只需通过网页操作或佩戴VR头显,就可以真实体验从酒店大堂到客房的环境、房间房型等,选择自己喜好的房间入住。对于酒店而言,可以更加直观详尽地向客户进行展示酒店特色,招揽更多人入住,促进酒店营销。

   

 

 

 


项目名称:硅烷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与工作性能的研究
项目类别:科技发明制作
奖项:三等奖
项目成员:董贻晨、郭紫薇、王皙、舒春雪、詹达富、郑海宇
指导教师:王琴
项目简介:混凝土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近年来,氧化石墨烯(下文以GO代替)作为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应用于混凝土中能够明显改善其强度和耐久性,但是掺入GO会使混凝土材料黏度增大、流动性降低,难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从而使掺入GO的高性能混凝土尚且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团队把聚羧酸减水剂与GO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外加剂,该外加剂既能使混凝土增强增韧,又能改善其工作性能,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近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突出,引领和示范作用显著,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学科竞赛成绩不断获得突破,在社会和业界引起了较大关注。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突出创新引领,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实施“北京建筑大学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依托的八大工作体系。学校形成了教育综合改革合力,创新创业工作屡受表彰,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大增强,造就了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
        学校获批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获评“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建成首个高校中国青年创业社区,是首个与共青团中央签订《中国青年创业社区战略合作协议》的单位;学校撰写报送的《突出党建引领激发双创活力 探索德育新路径——北京建筑大学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获得2014-2015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创新成果奖;获得“北京市学科竞赛优秀组织校”、第八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最佳组织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捧得首都“创青春”、“挑战杯”的优胜杯。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我校将继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我校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扎实推进学校提质转型升级。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