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北京市构建快速交通网络--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采访

来源:央视网络《中国报道》 发布时间:2003-07-07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主持人:我们继续采访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常务副院长刘桂生先生,您作为四环路的总设计师,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四环路它的设计特点?

  刘桂生:众所周知,四环路已经在6月9号开通了,应当说这条路跟过去以往的城市道路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它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首先这条路建设它的定位非常准确,另外标准也是非常之高的,之所以说定位就是说一个城市要建什么样的道路、建成什么样的道路网、形成什么样的骨架,这是一个很大的规划问题,应当说从北京市的总体规划,从一开始就把四环路的位置给它留出来了,另外把四环路的性质作为一条城市的快速道路的性质也给定下来了,我认为定性是非常准,这就为以后的建设给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方向,另外一个四环路它的建设标准应当说到目前为止它是咱们国内作为一条城市的快速环路标准是最高的,国内还没有第二条可以与它相比的道路。

  主持人:在四环路上大家都看了有很多座立交桥,特别想知道这些立交桥它自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另外它和二环路、三环路上的这些立交桥相比有什么样的不同?

  刘桂生:一个不同就是说因为首先道路它的宽度不一样,另外一个道路等级标准是不完全一样,另外一个就是咱们规划赋予这条路的作用也不完全一样,对于立交的标准设计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四环路我们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或者是不同功能要求的立交,一条环路上老百姓能看到的就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立交桥很多座,这些立交到底为什么这个安排这么大、那个为什么安排那么小,为什么安排这样的转向,那个又为什么安排那样的功能,应当说是根据这条路的系统安排做出的,比如四环路,它有很多大型的立交,用我们专业术语来讲这叫枢纽性的立交,为什么叫枢纽性的(立交)?就是说我这条路要主要靠这些接点来解决大的交通量的转换问题,其他的都是跟它相配合的一些立交,就是中型立交和小型立交,那么怎么安排这个匹配,把这些立交放在什么样的地方,又建成什么样的标准,赋予它什么样的功能,这确实是需要我们下许多功夫去研究和解决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大中小立交桥的匹配是一个非常讲究或者说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一种匹配,那么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这个匹配效果怎么样?

  刘桂生:应该说从目前来看我们认为我们当时的定位应当是很准确的。

  主持人:那么您个人怎么看待北京市立交桥它的整个建设历程这个过程您怎么看呢?

  刘桂生:从我个人的认识水平来看,北京市的城市立交的建设我想是不是可以分成大概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这段作个定位,第二段是从1978到1988这十年,第三段就是从1988年到1998一直到目前这个后十年或者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它的立交建设的特色是完全不一样的,要认识北京的立交建设应当说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比如说1978年,1978年北京市当时我们登记注册的民用机动车只有81000多辆,当时的非机动车也就是自行车一共才有290万辆,过了十年之后,就是1988年这两个数字就变成了一个是31万辆,而自行车已经变成了756万辆,1998年这两个数字就是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30万辆,而自行车也已经达到了900万辆这么大的数字,从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这20年以来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基本上可以说每十年翻四倍,这四倍的概念就是数量级的变化,不是仅仅一个数字的变化,对北京市交通提出的要求显然是很高的,对于这种变化北京市立交的建设应当说也是经过了这么三段的变化,比如说78年以前受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包括我们认识水平的限制,立交的建设数量很少,才有几座的立交,有代表的比如复兴门立交包括阜成门立交,还有一些小型的立交,比较简单,数量也比较少,第二时期应当说是进入北京市立交建设的第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在北京环路上各个方位建了很多大型立交,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立交,比如说像79年建国门立交,那是咱们国家第一座机非分型的三层立交,包括后来80年代的三元立交,当时影响也很大,包括邓小平同志也亲自到桥上去看,可以说影响都非常大。进入到88年以后到98年这段时间,后十年或者说到目前为止应当说北京市立交的建设又上了一个层次,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我们认识水平,包括社会各界的支持程度也都有了很多的变化,应当说这个时期我们立交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应当体现的是技术、经济、环境三者有机的一个统一,是这么一个整个的过程,从我们设计角度来讲或者规划角度来讲,思想应当说也是与之对应的,也经历这么三个阶段,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搞立交建设是采用了什么办法呢?采用的一般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就是说哪堵了、哪车流量大了我就要考虑建设立交,所以这个时候用的都是比较局部的一些思想,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开始搞线的建设,比如当时北京市提出来打通两乡、缓解中央这样的战略口号,搞的就是东二环、西二环、南二环、西北环这样的建设,就是已经开始一条线一条线的建设,这时候反映出来它已经体现出一个整体思想,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我说又发展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包括我们四环路,像这样以它为一个突出的代表,我们三年时间建成了,我们整个的规划、设计思想是连续的,这个时候配合北京市包括政府提出的对北京市建设完善的道路网的要求,配合道路网的改善和升级,再配合四环路的建设,这时候体现的是一个网络的概念。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