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建筑 ·环境· 人--小议平安大街设计得失

来源:《中国建设报》2003-3-17 发布时间:2003-07-07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平安大街是一条新建的旨在沟通京城东西城交通、弘扬民族文化、横贯京城的大动脉。北京城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向是南北交通便利、东西路网稀疏。平行长安街的平安大街为了改善这一局面,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条城市交通于道:车流量大、车速快。同时,平安大街定位为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街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这条原本狭窄的旧街在拆建时使许多有文物价值的古建、民居、公园、成为临街建筑,具有一定的街景效果。如:北海公园、什刹海、白塔寺及许多旧民居等。但这条从西城直通东城的大街尺度过长,众多的文物点缀其中廖若星辰。何况民居与皇家宫殿都是以封闭围墙面向街道的内向型空间。为了形成街道的整体商业气氛,设计者新建了许多仿古的出租型沿街商建。根据实地调查,目前的平安大街沿街建筑类型如下:(以地安门大街以西为例)路南为中国书店、电讯器材店、体育幼儿园、北海公园、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建设银行、齐鲁饭庄……路北为民居、酒楼、什刹海、什刹海体校、文采阁(餐厅)、中国银行、小饭庄……从数量上看商业建筑以饭庄为首,其次是小型的服务型商业建筑,购物性商建数量少、规模小。沿街店面的背后大多为大片民居,但街道的商业气氛并不活跃,长期不能出租的店铺随处可见。这说明平安大街对附近居民及外来进行商业活动的人都没产生吸引力。

  笔者认为平安大街的设计忽视了商业性街道应有的合理尺度。在这样大型的街道设计中没有仔细推敲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筑、环境、人三者的关系上处理粗糙、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从建筑的角度看街道,街道是一个消极的外空间。从街道的角度看街道,街道是一个积极的"内空间"。这个内空间也如建筑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比例、色彩、质感、照度等空间要素,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街道空间的三维--长、宽、高。

  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商业街,街道宽度都不易过大,应为消费者要频繁穿越街道来比较、挑选商家。太宽会增加疲劳度,减少消费者活动的兴趣。从心理上说,过宽的街道也难以产生商业街热闹、繁荣的气氛。

  街道的长度也是街道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要素。据调查表明:人们步行适宜距离在缺乏吸引力时约为180米,2分钟的路程;有吸引力但气候条件不佳时约380米,5分钟的路程;当没有拱廊、雨罩等保护的具有吸引力的环境时为750米,10分钟的路程;而在极富魅力的人工气候环境中可长达1500米,20分钟的路程。由此可见。设计师可以通过对环境的设计来调节人们在街道上停留的兴趣,同时,在街道设计时也应根据人体的行为特点对街道进行分段处理,如通过绿化树种的区分、路面材料、色彩、建筑形式等处理成交往、商业、休息等不同的空间段,延长人的行进距离。

  平安大街长度约7公里,街宽8车道 (加人行道约30-40米),两侧沿街商 建高度平均二层。形态上难以形成有节奏和韵律的"街"。街道放宽,两侧建筑应相应加高。平安大街两侧建筑过于追求单体的仿古,忽视了街道整体的比例。使街道轮廓稀疏低矮,心理上更加大了两侧店面的距离。

  数公里长的平安大街上除了庞大的北海外墙和旧民居外,没有性质明确清晰的地段划分。断断续续的仿古商建不但形式雷同、环境雷同,而且也没连成气候。各种公建没有规律地分布着。当我在一家店挑选衣服时,或是在一家书店选书时,很难知道附近有没有类似的可对照比较的商店。商店与酒楼大多临街而立,与马路之间隔着4-5米宽的人行道。这样的空间对酒楼来说非常局促。在一家酒楼外的人行道上,用漆画出了六个停车位。这以占用人行道为代价换来的六个停车位显然也是不够用的。
平安大街街面上,除了仿古的店面外,地砖、路灯、垃圾箱、花池都是北京街头随处可见的大路货。植物方面,只在一家仿古的饭庄前看到了一片人工"竹林" 。其余也只有行道树和安放随意的盆花。既没有突出这条街的民族特色也没精心设计的痕迹。这说明街道的设计从整体到细部都没有周密的考虑。

  平安大道的沿街环境属于典型的混合使用的城市空间。它结合商业、服务、景观、公园、交通等于一体,具有两种以上的有效生产功能。混合后的整体使用效果具备以下原则:活跃性、协调性,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市场经济的调谐作用;层次丰富、多样化,空间组织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单项走向多项;高效率、舒适性,事务处理的简洁和良好的环境感受;多选择、共融性,日常行为的集聚化。以此为目标,平安大街可以从街道整体分区、建筑层高和密度的适当调整、设置新的水平及垂直交通、绿化、停车、色彩等方面进行调节。

  整体街道按文化、不同的商业、餐饮、服务、公园等功能有序分布。使商业建筑形成一定的竞争气候。保留的古建、公园等景点与商建相互穿插。使人在行进中既方便定位及进行商业活动、又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景观可以调节视觉疲劳。

  街道的商业气氛不仅要通过单体形式体现,更要从街道建筑的群体比例和气氛中体现旧商业街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既然是仿古,建筑层高不必拘泥于二层,有些建筑可以建成3-4层,以缩小街道与建筑的宽高比,增加街道的围和感。腾出地面的空间可以增加环境、绿化、车库的用地。

  足够的停车空间是各商场、酒楼、茶馆及娱乐建筑必备的。停车空间可以考虑在建筑两侧、地下或背后。精心的绿化设计可以柔化现代化的城市干道与传统形式的商业建筑之间的形式关系。绿色植物也可作为人行道与城市干道之间的绿篱,增加人们对步行空间的留恋、增加步行空间的安全感与闭合性。

  现代的商业街不可能像传统的步行街一样狭窄。但街两边商场的便捷联系还是应该保留,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街"了。可以用人行天桥和过街地道将两边的商建连接起来。既万便又不妨碍城市交通。

  通过以上的调整,整条大街的空间将变得疏密相间、重点突出、空间形态多样。在希望人停留时间多的空间中应设有相应的小品、茶座等以提高空间文化内涵、吸引人的视线。街道的色彩可以打破一些建筑材料固有的颜色,从传统古建丰富的色彩世界中进行提炼,运用到铺地、花池、小品、路灯等细节上,取得街道的整体感与民族感。

作者:程力真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系 研00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