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常宗耀:思政课教师要担当起“高势位”的历史重任

来源:人民网 供稿:常宗耀 审核:孙强 发布时间:2019-04-0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常宗耀:思政课教师要担当起“高势位”的历史重任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常宗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思政课的主题和地位,同时给我们站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高势位”的要求和担当。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阐述了思政课的主题和地位是“立德树人”,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我们决心认认真真地“开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让“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的思想落深、落细、落到实处。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思政课教师提出了高素质的要求和衡量标准。“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可以说,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应有素质和能力,我们必须仔细体会,要把它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为落实总书记的要求,我认为,我们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要以信仰感人、以德感人、以德服人。这是因为,思政课老师坚定的理想信念,表与里、言与行的统一,都会成为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基础。试想,一个连自己对马克思主义都不信仰、甚至半信半疑,或者不能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课教师,又怎么能够成为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领路人和传播者。为此,必须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树立牢固的学科自信、学科自觉、学科自强的意识,必须“在马学马、在马研马、在马教马、在马信马、在马爱马”,绝不允许有“在马不学马、在马不研马、在马不教马、在马不信马、在马不爱马”的现象出现。

  教师的道德素养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而且将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对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规范和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对教师自己言行的引导和规范。思政课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范,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将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人生。我们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表与里、言与行一定要统一,一定要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第二,要在教学上不断改革创新。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学术素质,没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教学工作将难以为继。但是,思政课又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其教材主要是用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体系,来阐述课程的思想内容。作为思政课教师,如果从概念到概念, 从逻辑到逻辑,其教学效果很难凑效。概念和逻辑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将概念和逻辑化为具象化的教学形式,是我们应该努力研究的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亲和力的最主要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在严控教学内容和政治纪律的基础上,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上下功夫,而且要在教学情感的热度上下功夫;在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上下功夫;要将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问题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之中,融入到对理论的深化、内容的深化之中。可以说,一个成功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必须达到“六个度”的统一,这就是:哲学的高度、理论的深度、政治的向度、内容的丰度、情感的热度、形式的变度。思政课教师必须在这“六个度”的统一上下功夫。

  总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一定要以深厚的经典和学术基础增强思想性,以逻辑的力量增强理论性,以走向学生感情世界的方式增强亲和力,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针对性。离开了思想性、理论性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一种碎片化的教学形式;离开了教学方法创新的思想性、理论性,往往容易导致枯燥的说教,缺乏亲和力。只有把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思政课教师才能实现由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到整体化和系统化的教学形式的转变,才能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高度,增加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厚度。我想,这也应该是总书记对我们思政课教师高素质要求的其中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常宗耀

 

媒体报道链接:http://mooc.people.cn/n1/638?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媒体报道截图:

 

编辑:李小虎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