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故事

【建大故事】忆苦思甜、躬行师道——聆听姜中光先生的建筑心路旅程

部门: 发布时间:2015-01-1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人物: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姜中光
采访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建筑历史与技术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李利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历史与技术研究生党支部委员李茜

姜中光简介

 
    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任我校建筑学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

先后从事工作有: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建设部六局、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开发区、旅游区、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现在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
    目前科研项目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
    采访人:您能跟我们讲一下当年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过程吗?
    姜中光:1956年我经统考考入清华大学建工系,梁思成先生是我们系主任,当时还是学习苏联模式的六年制教学。梁思成先生和吴良镛先生都很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强调实践学习环节,当时国家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大学六年的学习,学校安排了很多实践学习环节,每一年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一,侧重工种实习,偏重技术认识,我们在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工地上进行专业劳动实践,了解工地的实际知识;大二,侧重水彩学习,通过艺术感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三,侧重工长实习,通过熟悉施工业务,对施工流程有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大四以后才扩展到规划,学校一直都是贯彻大建筑学思想,到后来才转变为广义建筑学的思想。这种重实践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容易上手。 


 
    采访人:求学及刚毕业工作时期,发生了哪些令您记忆深刻的事情呢?

姜中光:58年大跃进,国家钢材、水泥极其缺乏,但还要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规划设计。当时老师就带领我们与土木系一起,在北京南部的徐水县实习。我们用想出来的新技术去指导实际建设工作,像“芦苇拱”“竹筋混凝土”等,都是由于当时建设条件不允许,想出来的所谓的新技术。

    大学毕业后下放到湖北工程局工作的那段时间,正值文革时期,我们这群下放干部又被称为是建工部“野战军”部队,被工人要求摒除“本本主义”,丢掉“洋拐棍”,要敢想敢干。本来当时知识分子做建筑设计就很困难,外加上社会压力,也因此出现过种种不符合科学规律建筑倒塌的现象。譬如,建一栋3层高的楼房,一定要加层,最后导致楼房倒塌这样的悲剧。这都是当时建筑行业不规范,没有形成一定的职业标准、法规导致的。在那个年代搞建筑设计,真的有不可想象的困难。现在回想起来感觉,任何知识的创新与应用都必须源于实际、接地气,否则就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


 
     采访人:您调入学校后,对于建筑系专业评估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跟我们细说一下吗?

姜中光:1979年,学校筹备建筑学专业,缺乏师资力量,我借此机会努力调回了学校工作。当时咱们学校的教学楼设计观点都是能自己设计就自己设计。像教一、教四、教五教学楼就是臧尔忠、张兆绪等老师设计的。我及其他同事共同设计的二阶、三阶,并设置了建筑专用教室做小设计,高年级进行快题训练,并采用师徒制,画图、评图、改图一套流程,老师们因为没有电脑,自己制作幻灯进行PPT交流。

那时全国建筑学高校有“新四校,老八校”之说,我们学校还处于“第三世界”,是四年制教学。我作为原建筑系(今建筑学院)系主任,在得知学制改革是我校专业评估面临的最难问题后,带领系主要负责老师极力向学校反映要进行建筑学学制改革,把我校建筑学专业由4年制尽快调整成5年制学习。最后经过学校上下协同,共同努力,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以全票通过的好成绩通过了建筑学评估。

当外国观察员,看到同学们手绘的建筑测绘图,并大为赞赏时,当专家们评判学校虽小,五脏俱全,是建筑学评估的典范时,我倍感欣慰,感觉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大的认可。我们的成功得益于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师生的配合。这个成绩不是一两个人的,而是属于大家的。
    采访人:对学校建筑学“产学研”的发展,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
    姜中光:学校重视科研,自成立城市研究所以来,已经承接了几十个大项目,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甚至有世界级别的。在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中,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其中最有名的应县木塔的测绘工程,是臧尔忠先生担任古建研究室主任时,大专班里的学生与老师共同制作完成的。每次研究的过程就是师生学习的过程,一个成功项目的背后积淀了上百张图纸,这也为学院承接更多的重点文物测绘、修缮保护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和像汤羽扬教授、何力老师等一批优秀的教师和专家。这也是学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优势所在。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也在不断的发展。材料和结构的创新,使原来不可能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电脑绘图也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常用伴侣,但手绘永远是最快最得力的表达助手,建议同学们还是要先把基本功练好,掌握快速表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实际去充实建筑设计。总之,希望咱们同学越来越优秀,专业建设越来越出色!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