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暑期社会实践】建筑学院赴贵州展开“乡土非遗,筑梦西南”社会实践活动——千户苗寨走访

部门:建筑学院 供稿:黄庭晚,赵鸶洁 摄影:张鹏,杨铭 审核:王秉楠 发布时间:2017-08-1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有人说,传统村落不是一座静态的博物馆,也不是一卷发黄的古树,他更像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的时空隧道。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大批传统村落正在衰落消失。没有文化支撑的发展只能使“物质财富犹如沙上之塔”,传统村落发展的文化支撑更是要保留其文化精髓,在达到传统文化保护目标的同时,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经。2017年8月,建筑学院“乡土非遗,筑梦西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贵州省,走访黔东南少数民族自治州,传承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走访少数民族原生家庭,向居民宣讲建筑的艺术与文化,促进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等价值的挖掘和研究。

 

  

 

  8月9日,建筑学院团委书记黄庭晚带领社会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就传统村落保护、建筑遗产文化传承,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苗族历史与发展等内容开展实地调研。

 

  

 

  南贵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这里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000多户人家,所以又称为“千户苗寨”。

 

  

 

  实践团成员首先来到了西江苗族博物馆,了解苗族的文化历史、习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吊脚楼营造技艺、美人靠、蜡染、银饰、苗族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成员们分成几个小组,在山间石道旁的吊脚楼里,感受着建筑遗产的瑰丽;在小溪蔓延的石桥上,细细品味着苗寨的桥梁之美;在街巷的米粉店里,与老板攀谈着当地居民的商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在游客进进出出的旅店里,了解住宿为主的业态形式;在游人来来往往街上,采访游客和外来人对于千户苗寨的感受。

 

  

 

  

 

  

 

  作为中华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化帮扶更是贵州省建设美丽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感受了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建筑文化遗产,深入了解伴随建筑左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了大量入户调研,采访居民与游客,了解村落发展现状。实践团本次活动既是鼓励年轻学子走进基层,走进传统村落,更是助力打造贵州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平台,传播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对非遗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创新。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